據《青年報》報道,春天是裝潢的高峰預熱期,不少市民已開始對基本的門窗做咨詢和訂購,但本報近日兩起消費者關于訂購窗戶的投訴個案讓市民對該行業誠信度打了問號。記者采訪獲悉建材市場內先以單價吸引人、再添加各種附(配)件費已是常事,對于近期多發的建材、裝修類投訴,當地工商部門稱如遇市民申訴會第一時間約談商家。業內人士則透露,行業內存在不按實際面積測量、多收配件費、多收防水費、玩弄雙層玻璃概念等四大“搭積木”玩法,消費者權益很容易受到侵害。
》投訴
兩商家測量結果懸殊
范先生曾找到科拉勝建材市場的“創前門窗”定做窗戶,但商家工作人員上門測量的結果卻出乎范先生的預料:“對方說一共22.6平方米,我目測了一下覺得沒那么多。原來商家是按照不足2平方米按照2平方米來計算的,說他們店就是這么算的,稱各家的算法不同。”范先生隨即找了家附近一門窗店上門測量,結果窗戶面積總計17.5平方米。
免費“密封膠”也被收費
同樣是該建材市場,孫小姐在“金象門窗”店鋪定做鳳鋁門窗,按照商家要求支付定金后她拿到了一份訂貨單,單價為每平方米370元。孫小姐事后上網查詢得知“密封膠”這一項不少商家均免費贈送,而“金象門窗”則收每米45元,這讓她覺得不可接受。
據悉孫小姐曾在店鋪還未派人上門測量時要求退還定金,但被負責人拒絕,產生了肢體沖突直至公安出面協調后才暫告紛爭。
》回應
建材市場:商戶操作不規范 管理有難度
科拉勝建材市場投訴部經理程女士承認,店鋪內多“搭積木”的銷售模式:“比如說鳳鋁的材質價格一般分為三檔,500、520、560元/平方米,但我們有些店鋪就以350、360、380元的單價把客戶招進來,隨后在定金單中手寫表明其他的費用。”程女士說,在工商部門檢查之后,也建議商家不要將價格作劃分,按照總價來報以免造成消費者誤解,但被商家拒絕,“商鋪總是說這是他們的一種經營模式,只要價格加起來不超過零售價位就可以了。”
程女士坦言管理上存在難度。“有些品牌在上海的總代理較少,便撒給各個經銷商做,但這些商鋪的主人并非店內的老板,而是買下這些店鋪的私人。當遇到消費糾紛時,如果核實下來是商家的問題,即便想趕他們走也得讓產權人出面,但很多時候這些握有產權的人總說‘事情是他們出的,關我什么事’。”
監管部門:已建立快速反應機制
記者了解到,科拉勝建材市場經營管理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科拉勝建材市場物業管理的經營活動,并不是該市場的市場開辦方,市場設有消費者投訴處理客服部。工商部門表示建材市場存在小業主眾多、實際經營戶大部分為外來人口等問題,監管存在難度。
工商部門告訴記者,針對涉及家居建材的消費者申訴舉報在春秋兩季相對集中的特點,會關注民生并積極做好消費維權工作。目前,已建立應急快速反應機制,會在突發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約談經營戶負責人,積極協調消費者訴求,切實維護消費者權益,并強化經營戶自律機制,努力營造和諧健康的消費環境。
》業內人士指迷津
奸商“搭積木” 價格“步步高”
“談好價錢—簽署定金單—收取定金—上門測量—收費”,在建材市場中看似簡單的選購門窗的流程中卻有著不少不為非專業人士所知的消費“陷阱”。有二十余年該行業從業經驗的聚通裝潢謝先生告訴記者,不要被定金單中過低的單價所蒙蔽,因為過低價格的背后,商家常玩“搭積木”的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