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以來,家居建材店頻頻關店的新聞早已不是新鮮事。全球最大的家居建材超市家得寶關閉國內所有店,我國最大的建材超市東方家園瀕臨破產,曾經在國內市場一路領跑的建材零售業航母百安居連虧6年,興隆家居建材城、金開利德家居賣場等不是停業就是轉行。我國家居賣場盡顯疲態,木門市場也即將進入了全新的時代。
從去年以來家居建材賣場的疲態導致不斷有門店關停,到木門業遭遇到市場嚴冬而叫苦不迭、效益下滑,呈現出的前揚后抑的“病態”,難道不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或許有人稱,雖然有家居建材賣場在關張,但仍有實力派賣場在擴張,這是市場洗牌的重要表象。木門行業也如是:這邊在停窯、停產、停業,那邊在新建、擴建、增產。就是這樣矛盾,就是這樣無奈,就是這樣洗牌,就是這樣整合,在為木門行業全新面貌的到來做著最為殘酷卻又必須面對的準備工作。
經歷了二十幾年的快速發展,木門行業多年來積疴頗重,病態已現。不管是外部資源和環境已不足以支撐曾經的高歌猛進,還是內部經營與管理已無法適應行業的動車高鐵速度,如果木門行業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發展速度,不注重“健康”,直接后果就是“短命”,這絕非危言聳聽。俗話說,十次事故九次快,相同的原理同樣適應木門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從家居賣場關張的背后,我們不僅看到了木門企業生產工藝、技術研發能力差、設計水平低導致產品同質化競爭的問題逐漸顯現,還窺見木門企業品牌意識弱、產品附加值低等制約其發展的因素也暴露出來。此外,因質量問題產生信任危機,由定位失策導致惡性競爭,由創新乏力形成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讓我國木門企業的病態日益突現,并反復震蕩,深入肌理。
對比家居建材賣場呈現的“疲態”,木門企業出現的病態也顯而易見。木門企業也存在嚴重的質量、效益低下問題。木門行業以中小企業為主,且以資源型、粗放型、家族型為特征,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產品科技含量低、競爭力弱,企業數量多,生產規模大,自主創新能力弱,自主品牌匱乏。快速發展導致遍地開花、重復建設、同質化嚴重、產能出現結構性過剩。近年來聲勢不減、日趨嚴厲的房地產調控政策,以及國際市場在金融危機影響下市場需求低迷,加之國內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不斷上漲,使得木門企業的病態已一覽無遺。面對轉型升級的“大考”,任務重、困難多、挑戰大。
或許某些專家學者甚至行業中人還堅守行業并未過剩的觀點,其理論根據亦十分充足、充分。但市場的反饋、新增的速度、行業的現狀、未來的發展,還會繼續產能不過剩嗎?如果用發展的眼光,立足現在看將來,木門業會否重蹈水泥、玻璃的后塵,誰敢擔保?
透視家居建材賣場呈現的“疲態”,木門企業不僅與之同病相連,亦有過之。家居建材賣場與木門企業之間,既有必然的聯系,又有偶然的巧合。據資料顯示,近年來我國家居建材業以平均20%以上的速度迅猛增長,我國7萬家企業、30萬經銷商大軍、150萬導購人員、500萬行業從業人員共同鑄就了世界家居第一生產大國和第一出口大國的金字招牌。木門行業基本吻合了這些特征。產能規模、出口、消費、人均擁有量等指標,也位居世界首位。然而這些“榮耀”并沒有給木門企業帶來更多實惠和益處,反而在市場、成本等關鍵要素的共同作用下,行業有滿目瘡痍的“病態”之感。
遠有鋼鐵、水泥、玻璃、光伏等行業產能過剩引發的地震,近有家居建材賣場肆意擴張引起的疲憊之態。木門企業,你怎么看?
不管是結構性產能過剩,還是設計乏力、創新不足,不僅給行業的轉型升級提出了更多改善內容,也為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乃至做大做強預留了顯著提升空間,關鍵是我們能否正確認識到行業的危機所在。結構性產能過剩能否惡化到全面的產能過剩?產業的“病態”發展是否讓行業歷經更多的磨難?是否會讓木門業做大做強、做成強國、做出國際品牌的目標始終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是否必須歷經大面積的行業洗牌來換取行業的明天?是否對處于十字路口的木門產業,繼續讓其按自身軌跡發展而聽天由命?我們也看到,木門業要推進轉型升級,要注重質量和效益,要實現創新發展、生態發展、和諧發展、科學發展,怎樣才能實現這些目標?根源性的桎梏,表面化的囹圄,深層次的內因,廣泛性的外因,木門企業多年來形成的“病態”,目前尚無立竿見影的良藥,缺乏一舉扭轉局面的良策,惟有遵循科學發展理念、崇尚可持續發展的措施,依照創新、轉型的路子,推進木門業向著更好更優的發展前景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