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行業出現“洗牌”現象本來是很正常的。但對于整個行業來說,有必要認真分析這些“被洗牌”企業的失敗原因,從中汲取教訓,找到正確的發展方向。在此,我們不妨分析一下眾多木門企業倒閉的主要原因,希望對行業有借鑒作用。
資金分布不科學資金鏈斷裂
資金對于一家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性無需贅言。綜觀近兩年來被淘汰出局的木門企業,至少有一半是由資金鏈斷裂引起的。不僅企業,今年業內因資金難以運轉而“逃跑”的經銷商也不在少數。
所以說,從長遠的角度來看,無論是企業還是經銷商,都必須始終保持資金鏈的安全,特別是要加強現金流的管理。一個企業必須始終保持一定的有效現金流,才能夠維持正常的運營,否則就會帶來致命的影響。此外,加強現金流管理還可以有效地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因為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木門企業必須及時調整產品結構,以滿足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如果木門企業有充足的現金,就能及時地轉化為生產力,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為了搶占市場盲目擴張
這一點在家居賣場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近年來,幾家全國性連鎖大賣場為了迅速占領市場,拼命“跑馬圈地”,一些地方性賣場為了守住陣地,也通過改造、擴建等手段來增加營業面積,導致賣場面積嚴重過剩。當市場陷入低迷的時候,一些經營虧損的賣場就不得不關門歇業。
如今年7月,紅星美凱龍位于廣州琶洲的商場,就因生意冷清無法實現盈利,以及合同到期等原因而被迫關閉,充分暴露了其以加盟模式擴張所帶來的巨大危機。不光在廣州,今年大部分一、二線城市,都出現了賣場倒閉的現象。
因此,有專家指出,這幾年一些地區的家居市場建設過快,重復建設的現象嚴重,市場容量本來就有限,門店數量增加了,單店營業額自然被攤薄了,經銷商的利潤空間被壓縮,賣場經營不下去是必然的。同時,這位專家還認為,目前出現的家居賣場倒閉現象,實質上是木門等家居行業的自我調控,是木門等家居行業自身在擠掉泡沫,并非壞事。
過度依賴OEM模式缺少品牌
近年來,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海外市場萎縮嚴重,歐盟和美國還經常出臺針對中國家居的各項貿易壁壘,這對于那些缺少品牌的OEM型出口木門企業來說,是致命的打擊。
如今年,在傳統家居建材出口重鎮——廣東東莞和浙江溫州,都有大量的OEM型家居企業倒閉。東莞大嶺山鎮,是聞名于世的“家居出口第一鎮”,當地的木門企業以中小企業居多,而且大多是OEM生產,缺少自主品牌。據業內專家估計,今年大嶺山鎮因接不到海外訂單而倒閉的木門企業有幾十家。
所以,筆者認為,外貿市場不景氣只是這些外銷型家企倒閉的外因,過度依賴OEM的業務模式,才是起關鍵作用的內因。
制度不完善經營管理失誤
中國的木門行業雖然發展了這么多年,但始終沒有誕生像家電行業的海爾那樣的“巨頭型”企業,大多是中小企業,而且以家族企業為主,無論在經營上還是管理上,都存在諸多缺失。
例如,目前很多木門企業都是老板一個人做決策,喜歡“拍腦袋”做事,沒有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在實際經營活動中往往是“人”凌駕于“制度”之上,下面的人也就唯老板是從,難以幫助企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與此相反,個別木門企業的老板則喜歡尋找能人式的“救世主”,希望某個能人幫助其管理好企業,而自己很少付出時間和精力。一旦出現問題,想換人都來不及。
管理者是一個企業的神經中樞,所有的資源都是靠管理者來組織、調配和創造的。對于木門企業而言,不管你的產品多好,只要管理出了問題,倒閉是遲早的事。
除了以上原因,導致企業被市場“洗出去”的因素還有很多,如缺乏人才、技術、政策支持,等等。無論什么因素,都是可以通過實施某些有效措施來避免的,關鍵在于木門企業能預見到這些因素。這就要求企業家和管理者時刻具有危機感,能夠及時預見風險,進而科學地規避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