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房者的觀望與投資客的“漠然”,對木門行業來說是可怕的“殺手锏”,一方面市場形成了成交量假象;另一方面,“囤房”而沒有裝修需求,木門經銷商的日子顯然不好過。
開店速度慢,單店銷量低
現在部分做高端品牌的木門廠,面臨兩個頭痛的問題:一是開店速度慢,1年下來僅開10多家店;二是專賣店開業后產品難以大量銷售,資金周轉緊張。
當前,部分企業開始努力調整現有渠道:大企業在已有產品線的基礎上,增加新的生產線,擴大產能;小企業增加新項目,試水轉產、跨行營銷;另有企業聯姻房地產開發商,直接為工程項目做配套服務。
在全國發展代理商或專賣店的木門企業,在主要市場以外的區域經營狀況不理想,屬于“外地品牌”,自然受到本地工廠、夫妻店、建材一條街的排斥,當地品牌具有供貨時間短、價格便宜、人脈關系廣等相對優勢,如果在市場競爭中想與他們分一杯羹,外地品牌則要具備更優的“產品、質量、價格、服務”等,但多數經銷商在這幾方面做得不到位,估計3成左右經銷商處于被淘汰的邊緣。
通脹加大,成本飛漲
物價上漲、通脹加大,原輔材料成本上漲,成為木門建材業面臨的困境,眾多行業的企業都深感壓力沉重。
某老板透露,銷售量增加了20%,利潤卻沒有增加反而下降了30%。這種“倒掛”現象讓從業者很頭痛。另一位老板說,他的廠房年租金70萬元,租了5年共需350萬元,如此昂貴的租金,如果銷量連續3個月沒有大幅上漲,企業就有生存壓力了,加上工商、稅收、消防等開銷,生產成本只增不減,苦心經營卻賺不到錢。
產能劇增,終端擁擠
廠家、經銷商、賣場等幾大要素,構成了木門業的市場格局。為了消化產能,很多企業不斷發展經銷商、代理商,導致家居建材賣場數量也在增加。從“存量”與“增量”的兩個要素來看,雖然每月全國多數區域的賣場、獨立門店、建材一條街,都有經銷商撤場、改行,但新增量仍然大于“退出量”。
銷售模式因市而異、因廠而定
目前,在市場需求跟不上產能增長的狀況下,不少木門企業在探討新興的銷售渠道,有的增設了電子商務做國內外網銷,有的尋求與裝修公司等第三方合作,有的在家居賣場以傳統方式“網羅”經銷商、代理商,有的增加直營店……哪種方式有效?哪種渠道銷售模式更適合企業的發展?沒有定論。木門企業需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和發展需求而定。
有一家以前專做工程項目的木門廠,現在要開拓全國零售渠道,采用哪種模式操作更有效?傳統的“招商加盟”模式全部依賴經銷商銷售產品,雖不能徹底推翻,但需要不斷地優化組合,當市場已是“紅海”時,就不應該硬擠上去排隊——招商加盟。
比如可考慮“品牌綜合運營商”的模式來運作。倘若一家木門企業在工程方面做得不錯,有工藝、質量、流程控制等優勢,并在工程行業占據了不少份額,則可以用這個品牌來主導市場,再與全國大型經銷商合作建店,以聯銷的形式建立合作機制,豐富和延伸產品線,產品由OEM廠家提供,從而有效整合資源進行全國銷售網點布局,不失為一種新的嘗試。
外銷轉內銷,“扎堆”國內
對于“外銷轉內銷”的木門企業,“革新”銷售渠道是廠家高度關注的問題,但轉型中存在三個矛盾;
一是由于國內零售市場的特殊性,木門企業短時間內難以在研發上投入太多,很多企業信奉“拿來主義”,造成產品設計抄襲模仿的現象嚴重;
二是在生產管理上、產品線銜接上容易出現問題,很多木門企業由于不熟悉國內市場的特殊性、零售市場的“個性化”與“繁雜性”,出現產品質量不穩定、供貨期拖延,招商政策不完善、經銷商投訴等問題;
三是一味地去“搶經銷商”,認為“搶到就會賺到”,部分木門企業不斷擴充加盟代理店的數量,承諾的服務卻沒法做到,如此,經銷商遲早會離開。
上述探討的模式,恰好避免了家居賣場這種現象的發生,當然,這種模式是否能在幾大制約因素影響下成功運作,是否能夠“獨樹一幟”,更有利于銷售,我們將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