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是衡量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也是重慶市傳統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重慶市經信委主任沐華平表示,近日,市政府正式印發了《重慶市材料工業三年振興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指出,圍繞龍頭企業升級發展,到2015年形成鋼鐵、鋁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玻璃纖維及復合材料、銅材料、玻璃及深加工、水泥及制品七大百億級產業集群。《規劃》的出臺也標志著重慶市今后3年材料工業發展的總體路徑的確定。
《規劃》編制是基于對重慶市材料工業發展的“五項判斷”
沐華平認為,基于對重慶市材料工業發展現狀的大量調研,市經信委在起草《規劃》前得出了5項基本判斷,這些判斷也是《規劃》出臺的背景和依據。
材料工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重要支撐,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從長遠發展看,材料工業在重慶市引領西部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仍將起到重要作用。總的來看,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產品品種較多,盡管不同品種發展特征不一致,但在國內外需求帶動下產業仍將保持持續發展的態勢。
重慶市材料工業已具備由大到強轉變的良好基礎。經過“十一五”的快速發展,材料工業在產業規模、技術裝備、節能減排、結構調整方面取得明顯成就。2011年,材料工業占重慶市工業總規模的14.3%,部分材料工業冶煉、加工技術及裝備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行業快速發展積累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產業結構不盡合理,本地配套能力不強,自主創新能力弱,原料控制能力不高,節能減排任務繁重。
行業發展要素約束增強。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新形勢,以及國內兩型社會建設的推進,能源、資源和環境對材料工業發展的制約因素日趨強化。
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西方國家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圍繞資源、市場、技術、標準等方面的競爭更加激烈,歐美發達國家“再工業化”進程加快,高端制造業不斷回流,迫切要求材料工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加速實現轉型升級。
沐華平表示,基于這些判斷,市經信委征求了90余家單位(市級部門、區縣主管部門、企業、協會、研究院所、大學院校)的意見,經過多次市級專家學者專題會、市經信委主任辦公會、市政府分管領導專題會充分討論,修改完善。“為進一步提升該《規劃》的科學性、權威性、指導性和操作性,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們向工信部原材料司匯報了《規劃》編制情況,并由工信部組織鋼鐵、有色、建材方面的國家級專家對《規劃》進行了評審和修改。最終形成的《規劃》凝聚了各方共識,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規劃》圍繞“四上”確立了未來3年發展目標
“基于對行業發展背景和形勢的判斷,對重慶市材料工業的發展,我們提出了"四上"作為主要發展導向。”沐華平說。
上規模《規劃》分析,“十二五”時期,重慶電子信息產業將實現1萬億規模,其中筆電產量突破億臺,打印機、顯示器等重要產品規模也將達到千萬數量級,對鋁材料、鎂材料、銅材料、特種金屬功能材料和復合材料需求巨大;重慶的汽車工業和裝備制造業兩大支柱產業總規模將達到1萬億,對鋼鐵材料,特別是特殊鋼和高端結構材料需求巨大;未來10年,將有1000萬人進入城市,重慶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對建筑材料的需求量巨大。預計到2015年,重慶市的鋼材需求量超過2100萬噸、鋁材超過200萬噸,水泥達到7000萬噸。沐華平認為,按材料工業占重慶市工業比重達到10%計算,材料工業突破2500億元是完全有可能的。
上水平到2015年,材料工業企業研究與發展經費支出占銷售收入的比重由0.85%提高到1.4%,產業特點由注重規模擴張型向提振產業發展模式轉變,要實現集群發展、鏈式發展、配套發展和創新發展;由注重主業生產經營向注重生產和服務協調發展轉變;由注重國內資源開發向注重國內外兩種資源開發轉變;由注重國內向注重國內和國際兩個空間發展轉變,加快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