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是中國建筑裝飾行業健康快速發展時期。在國家宏觀經濟強勢發展的帶動下,我國建筑裝飾行業全面實現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繼續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并呈現出發展速度很快、發展質量很好、發展后勁很大的趨勢。
“十二五”期間,我國作為發展中大國,仍處于城市化、工業化、市場化的快速發展時期,建筑裝飾業不僅面臨著持續發展的宏觀環境,同時也要應對諸多困難和挑戰。如何響應科學發展觀的號召,實現建筑裝飾行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產業結構的偉大目標,日前,記者采訪了中國建筑裝飾協會總經濟師王本明。
房地產調控呼喚產業升級
“總的來說,中國建筑裝飾行業‘十二五’規劃的目標就是提高產業化,表現為工業化、社會化程度提高和標準化進一步推廣。”王本明認為,“十二五”期間將是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立循環經濟框架、初步建立低碳經濟運行架構、推動生態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節能、環保以及更加嚴格的工藝標準對建筑裝飾裝修工程技術要求越來越高的時期。若想實現行業“轉調”的宏偉目標,必須調整技術結構,同時力圖實現商業模式的創新。通過科技、管理創新,不僅可以拉動內需增長,而且可以顯著提高運行質量,是“轉調”工作的關鍵。
王本明表示,十二五”期間,國家將繼續利用金融、稅收、行政等手段抑制房價的過快上漲,限制過度的投資性購房和制止投機性購房,并以建設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公租房、經濟適用房等)調整社會供給結構,房地產市場結構將得到調整、優化。國家的房地產調控政策雖然將繼續進行,但是房地產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地位不會改變,但在確保結構安全、防止污染、節約資源、提高住宅建設的使用效率的指導思想下,在國家住宅產業政策的推動及裝飾裝修支出在房價中所占比重大幅下降的支持下,半成品毛坯房供應量將絕對減少。
此外,住宅開發建設中成品房、小戶型、經濟型住宅的比重會不斷加大,消費者購房消費方式發生變化;房價回歸合理水平,將帶動社會剛性需求的增長;高檔商品房供應量的增長速度雖會放緩,但購房群體的經濟實力水平會有很大提高,勢必會減少成品房的空置;房地產開發結構調整、商業地產、旅游地產等比重的提高;房地產開發企業結構的優化,整體開發能力和誠信水平的提高等將對裝飾裝修市場起到強有力的拉動作用。
并且,隨著存量住宅數量的增長和二手房交易市場的成熟,既有住宅整體及局部的更新改造性服務需求將會不斷加大,將構成未來住宅裝飾裝修企業的主要市場。而且,成品房的各種裝飾裝修配套標準、規范的不斷完備都將會促進住宅裝飾裝修市場中企業的變革、重組及公共建筑裝飾企業與住宅裝飾裝修企業的融合。
技術創新謀求三個轉變
王本明認為,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行業的發展軌跡很清楚。“由最初的手工施工到現場機械化操作,再進一步發展為工廠化加工與現場安裝式作業,將來,我們要發展為工業化和標準化生產,現場裝配式施工。”
基于這個思路,他表示,建筑裝飾行業需要從設計、生產、施工等三個方面進行調整,以實現產業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
首先是設計上的調整。王本明指出,設計的調整,一是如何進行原創性的設計。目前,行業在工程設計中具有創新的原創設計很少,而抄襲、克隆、仿制的現象極為普遍;企業、項目管理模式同質化,管理的專業化、差異化、優質化發展能力較弱,導致施工技術變革與發展緩慢,這些因素導致行業的精品工程、創新工程、傳世工程不多。“現在國內很多作品都是模仿,千篇一律,而且設計理念、設計思想、設計風格基本上都趨于西式。事實上,只有體現本土文化的原創型設計才能更多地體現出人的文化藝術品味,作品才真正具有生命力。”他告訴記者,十七屆六中全會以后,把中國優秀傳統的文化元素滲入到裝飾裝修設計中去已成為行業普遍關注的熱點,這說明設計發展和創新的空間巨大。此外,對加工精度的要求也是提高設計能力,調整和完善設計的重要一環。
生產加工技術創新同樣也是技術升級的重要步驟。標準化、工業化大幅度提高也要求相應技術的換代升級。建筑裝飾裝修使用材料品類復雜,不僅要受到資源與生產制造規模的制約,同時也受到環境、消防、安全等方面規范、標準的制約,在材料的個性化應用上有極大地局限。隨著人類社會安全意識水平和建設標準的提高,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裝飾裝修的文化創意、設計創作和技術創新,這需要在新技術應用上有所突破。他以噴墨技術在建筑上的應用為例,“由于高檔石材、木材等資源日益枯竭和社會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加強,現在工程中大量使用的節能效果更好的鋁塑、鋁木、塑鋼、石鋁等新型材料在材料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新型裝飾材料、部品構件的生產需要大量新思路、新工藝、新技術的支持。其中,表面印刷技術就成為提高新裝飾性產品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的重要技術保證。”
在施工環節的創新同樣不可忽視。王本明指出,由于建筑裝飾業集合了眾多材料和部品,因此,施工工藝和施工復雜程度要比建筑物的結構施工大得多,這就決定了施工現場存在發明創造的空間。
完善價值鏈有賴于商業模式創新
相比于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更具有個性化。“什么都能干的公司不一定是優秀的公司。好公司應該是在專業領域里有建樹的。”王本明介紹說,建筑裝飾行業是一個離散度極高的傳統型行業,企業的商業模式不但非常陳舊,而且相當雷同,成功發展的企業無一不是在商業模式上進行創新,大幅度提高資源整合能力,才能使企業成為行業的領軍企業。
“在專業日益細分的建筑裝飾市場上取得實質性核心地位的企業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通過專業領域的技術、市場延伸和相似專業市場的拓展它們可以發展為多元化的集團式企業。”據王本明介紹,業內有一家企業,成立最初幾年什么工程都承接,企業發展很不突出。后來該企業調整為主攻醫療衛生機構的裝修工程,特別是專業要求最高的手術室的裝修工程,實現了在專業領域的競爭優勢。在取得了在醫院裝修領域主導地位后,該企業以成熟的商業模式向醫用物流、醫療信息化等相關領域發展,迅速取得了技術、市場上的優勢,實現了產業鏈的升級。后來,該企業又向與建筑裝飾相關的產業鏈攀升,迅速發展成為一家大型的集團化企業。他認為,這樣的實例對業內企業應該有啟迪作用。
“企業只有通過商業模式的創新,建立起標準化、公平、高效的資源整合平臺,實現深入的戰略性整合,在不斷完善價值鏈的基礎上,成功進行管理與技術的升級才能適應時代和行業發展的要求。”他強調,企業在專業發展方向選擇商業模式要與社會發展與技術需求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