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有一則很有名的故事叫《守株待兔》,故事說:一個農人在田地里干活兒,突然草叢中跑出一只兔子撞到了田里的一棵大樹上。因為兔子奔跑的速度很快,兔子的脖子被撞斷了,于是農人很輕易地獲得了一頓美餐。從第二天開始,農人便專門蹲在那塊田里等待撞樹的兔子。結果田地荒蕪了,他也沒等到第二只兔子撞樹。
這則故事是宋人講述的,于是一千多年來,那個守株待兔的農人被作為夢想不勞而獲的懶人代表,為世人所譏笑和諷刺。
起初看這則故事的時候,樊宇明也覺得那個農人實在是愚蠢得可以,他把一件偶然的事件當成必然來看待,最終不僅沒有再得到兔子,連土地都荒蕪了。后來,工作了,經商了,接觸企業管理工作了,樊宇明再看到這則故事的時候,總覺得這個農人身上還有一些值得我們借鑒和思考的東西。直到后來發生的一件事情,使樊宇明對此徹底恍然大悟了。
樊宇明曾經對養殖業有著濃厚的興趣,2001年從江蘇回到內蒙古在老家著手建立一家養殖場。當養殖場的一排牛棚完工的時候,樊宇明接到江蘇朋友的電話,朋友希望樊宇明能回到江蘇幫他組建、管理一家公司,樊宇明答應了。于是便把還沒有建完的養殖場交給一個親戚看管,自己又赴江蘇工作了。
樊宇明所建的那個養殖場的西邊是一片樹林及草地,樹林及草地中有很多兔子。養殖場的西邊院墻有一個小洞,有一次下過雪后,樊宇明的親戚發現這個小洞有兔子出入的痕跡。他估計是因為下雪,兔子在外面很難找到吃食,就從這個洞跑到院子里來尋找食物。樊宇明的這個親戚對兔子的習性很熟悉,他知道兔子進來一次,肯定還會進來的;而且一只兔子從這里進來,其它兔子跟著它的氣味也會從這里走的。于是,他在那個洞口靠院子這邊支了一個網。那一個冬天,他用這張網,就在這一個洞口抓到了16只兔子。
聽了親戚的這個“守洞待兔”故事,樊宇明想起了自己親身經歷的一件事情。樊宇明小時候的一個冬天,下雪之后的白毛風刮得不見天日。風停后,樊宇明在自家房子不遠處的電線下面發現了一只撞死的小鳥,樊宇明估計小鳥是在刮白毛風的時候,因看不見周圍環境的情況,撞在電線上撞死的。樊宇明拿著死鳥琢磨了半天,跑回家里取了一只小筐,飛快地跑到村外,順著一排電桿一路找下去。等回來的時候,樊宇明的筐里裝了小半筐大大、小小的鳥。家人收拾后,美美地吃了一頓。
“守洞待兔”與“循線撿鳥”的故事給了樊宇明一個啟發,使我開始重新審視“守株待兔”的農人。那個農人的確很笨,但他不是笨在把偶然當成必然,而是笨在當偶然事件發生以后,沒有緊緊抓住這種可能性,創造條件去使這種偶然變成必然。樊宇明的親戚因為熟悉兔子的習性,他緊緊抓住這一點,利用偶然發現兔子從墻洞出入的情況當作一種機遇,并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使他一個冬天得到了16只兔子;樊宇明則抓住刮白毛風的時候鳥們可能因看不清周圍環境而撞在電線上這種可能,在更大范圍內尋找這種機遇,于是得到了小半筐鳥。樊宇明及看門的親戚正是在偶然事件發生后,積極尋找其規律,并能主動創造條件或在更大范圍內尋求這種條件,使偶然變成必然的情況下獲得小小成功的。那個守株待兔的農人之所以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他沒有真正摸透兔子撞樹的規律,也就不能主動地依據這一規律創造條件,使偶然變成必然。
樊宇明說:在我們日常的經營管理活動中,作為經營者或企業家一定要鍛煉自己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許多偶然事件發生時能切實把握其規律,并積極創造條件使這種偶然變成必然。這樣偶然事件就變成了難得的機遇,成功可能就會從此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