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去年同期相比,出口總量回升的同時,有7成企業的利潤不但沒有出現“水漲船高”,反而有所下滑。
一般出于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木材價格上漲。當前,許多國內企業產品,一般有3-10余種不同材種,同比去年5月,原材料整體有微漲。廣東一木門老板表示,目前公司個別材種約有20%的漲幅,90%價格波動不大。
但這種原材料的成本緩增,仍然給企業帶來了不小壓力。相比之下,以竹門為主打產品的星星,其成本優勢有多大呢?400余元一噸的竹子,可做20套,這個成本是國內任何一家木門企業都難以與之相較的。
其二,部分人工費上漲。當前,木門行業本來就缺人才,特別是缺營銷人才與高級技術工人。許多做外銷的企業,部分技術工種在一個職位上就有15-20%的人員增幅。浙江一木門企業正在擴建廠房,擬向浙江某一外貿型企業“搶”做白坯門的熟練工人,開出了木工月薪3500-4000元左右的價格,結果卻無人問津。木工的嚴重缺乏讓工廠營銷總監與老板很頭痛。基于技術人才的緊缺,且短期難以改變,企業用工成本增加,大大擠壓了產品的利潤空間。
案例:在江蘇無錫市,有一對“父子油漆工”,兩人在2006-2007年的總年收入為4萬余元,但到2009年卻達到9萬余元,總額翻了一倍多,主要原因在哪呢?——企業挖人現象嚴重。你給3000元,我給3500元,他再給4000元,結果技術工人的工資上去了,要下來就難了,企業的整體用工成本上去了,成本壓力也隨之增大。
其三,外商壓價。一木門企業營銷總監稱,近來最明顯的感覺是,外商詢價增多,氣氛開始活躍,但他同時也呼吁:國內工廠之間不要單一地“拼價格”。在經濟環境變化不定時,有些外商“趁機猛砍價格”,他們發現了中國老板們的“命門”:相互信息不對稱,很想拿單,為保工廠開銷,薄利也敢做。
因此,外商的壓價與企業的競相“拼價”一定程度上削薄了外貿的整體利潤,讓企業有苦難言。
其四,匯率的浮動。目前,國內大部分木門企業無直接出口權,一般通過外貿公司進行出口操作(木門退稅率約9%,家具13%),至于以哪種方式匯款、結算,不同企業也有差異。南方一木門企業老板表示,自己堅持以人民幣結算,全額到賬才發貨,這是比較穩妥的結算方式,避免匯率波動(如人民幣升值)帶來的風險。如果這類風險規避得不好,或結算方式不科學,就會給企業帶來意想不到的損失。
其五,自身的成本管理與控制松懈。“中國有些木門工廠的生產現場,與世界上其它國家相比,相當亂的。”筆者在許多生產現場采訪時常有此感嘆。行業發展至今,許多廠家的技術工藝處理、加工能力、回收處理能力雖有提升但整體仍然不高,特別是現場成本管理與控制,如何做到最優化,難倒了許多老板。一位企業老板講到,我們目前的生產極其粗放,材料浪費嚴重,國外企業生產現場,機械化程度高,流程清晰、嚴密,手機一樣大小的材料都能“編碼”進入下一道工序,而在國內往往就成為廢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