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蓋怎樣的房子對全球氣候的影響不容忽視。其實,從2002年開始成都就要求新建建筑需達到節能50%,但至今全市究竟有多少建筑達到這一要求并沒有準確統計,四川省土木建筑協會綠色建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韋延年在接受采訪時說,到目前為止只有龍錦慧苑掛上《建筑能效測評等級證書》"二星"級認證,是首個也是惟一一個居住建筑節能65%的小區。評判標準接近綠色建筑的"成都市綠色生態住宅小區"也只有8個樓盤。
繼凱德-風尚、摩瑪城、陽光地中海將、小區雨水回收、新風系統等技術用于建筑之后,中國鐵建宣布將在百萬平方米的項目上采用節能減排技術,開啟綠建之門,國奧投資也透露成都國奧村建成之后每年將實現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0982.47噸,節水25萬噸,泰達-上青城與亞洲潔能資本公司合作,采用地源熱泵供暖制冷,使項目的能源使用效率整體提高約30%。
綠色建筑、節能減排離我們看似很近卻又有些遠?大部分開發商為何行動遲緩?購房者又需要做些什么?
行業協會:說不清四川民用建筑有幾家節能50%
2002年起,四川省已提出民用建筑節能50%,但被問及目前有多少民用建筑達到這個要求時,韋延年卻表示為難:"民用建筑在設計時都按照節能50%的要求進行,然后選擇建筑節能措施修建,再驗收。可是最終的能效測評并沒有形成制度,所以究竟有多少項目真正達到節能50%,很難講。"
韋延年介紹,其實僅僅采用建筑措施如對外墻、門窗、屋頂做保溫處理,成本不超過建筑成本的10%,但是"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很多開發商不愿意出這個錢"。他透露,剛開始推廣建筑節能時,開發商都很積極,但現在都變得比較勉強,因為"看似成本很低,可開發商為了銷售,必須讓產品取悅于購房者的喜好。成都購房者都喜歡窗戶面積大,使用大量中空玻璃必然增加開發商的成本,投入最少的成本獲取最大利潤,是商人的逐利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