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打開建業集團官方網站,映入眼簾的是喜慶的大紅色背景和寫著“三十歲30th(1992-2022),生日快樂”字樣的慶祝頁面。只是在這而立之年的重要節點,創始人胡葆森以及建業集團不得不做出一個又一個艱難決定。
11月15日,有媒體報道稱,河南省最大房地產企業建業集團將進行大裁員,規模達7000人。此次裁員的賠償標準為“N+1”。其中,11月15日前簽字的,補償分12個月支付;11月15日之后簽字的,補償分18個月支付。
11月16日,中國房地產報記者就上述消息多次撥打建業集團品牌管理部電話,均無人接聽。
隨后,記者通過微信向建業集團內部員工求證,該員工則表示,公司暫時沒有回應。
公司層面雖三緘其口,裁員一事卻早有征兆。
在今年2月的媒體懇談會上,胡葆森就曾直言,建業集團機構臃腫,效率低下的現象嚴重。此前五大總部加上城市運營公司有1000多人,可能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干的都是同樣的工作。總部超過一半的員工要返回一線,到能聽得到炮聲的戰場上去成長。
裁員消息的影響也表現在股價上,在房地產板塊連續5個工作日上漲背景下,11月16日收盤建業地產跌14.47%,報0.325港元/股。
裁員的背后,是建業集團面臨危機做出的又一次自救。
危機當前
一封致河南省政府的“求救信”讓人們看到了建業集團面臨的困境。
2021年9月9日,一份《關于企業出現重大風險和危機并請求幫扶救援的報告》在網上流傳。
這份報告寫道,由于受特大暴雨災害的影響,再加上7月底8月初鄭州新冠疫情肆虐,導致河南建業集團直接的經濟損失、經營性經濟損失、運營性經濟損失等累計超過50億元。
報告還披露,建業旗下4家在香港上市公司(建業地產、筑友智造、建業新生活、中原建業)發行外債30多億美元,占全省境外上市公司發行外債的一半左右。
為此,河南建業集團希望鄭州市各有關縣區,盡快償還拖欠他們的各種款項,并懇請有關部門減免企業應該繳納的增值稅和所得稅;減免后的應該繳納的增值稅和所得稅也希望緩交。同時允許延期交付部分在建工程款項,并延緩支付部分土地出讓金款項。
當日22時30分,建業集團連夜召開線上媒體溝通會,證實了“求救信”內容的真實性。建業集團總裁王俊在溝通會中表示,于建業而言困難是暫時的,目前建業多數業態和業務已恢復到正常經營狀態,正在加速回暖,建業地產的資金是安全的。
事實卻是,2021年建業地產多項指標下滑。
建業地產發布的2021年年度業績報告顯示,2021年建業地產收入為419.59億元,較上年同期433.04億元減少3.1%;毛利潤為68.1億元,同比減少20.77%;歸屬股東凈利潤為6.04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8.01億元減少66.42%。
2021年,建業地產房地產業務的合同銷售額達601.05億元,較上年的683.4億元同比降12%。河南省18個市中,建業地產在11個市出現了合同銷售額同比下降,降幅最高的是平頂山市,達69%,有4個市的銷售降幅超過了50%。
到2022年,建業地產業績仍未有好轉跡象。
根據2022年建業地產中報,公司上半年收益為人民幣73.01億元;毛利潤為人民幣5.54億元;毛利率為7.6%;公司權益持有人應占虧損為人民幣56.05億元。重資產合同銷售金額為人民幣140.4億元,同比減少約54.8%。
報告期內,公司存貨高達950.5億元,賬上總現金為65.53億元,其中受限制存款及現金就達到28.85億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36.22億元,但其一年內到期的短期負債卻高達111.2億元,可見現金流狀況也不理想。
在9月1日召開的中期業績會中,胡葆森也為公司首次出現的虧損致歉。
“建業在河南起家,且對河南區域的單一依賴性較高,河南市場變動對其造成的影響是較為強烈且直接的。”諸葛找房數據研究中心分析師關榮雪分析稱,去年河南地區遭遇疫情和洪災,對于城市整體經濟發展的影響著實不小,當然樓市交易活動也受到一定阻礙,導致企業業績有所下降。
他救與自救
危機之下,建業集團多次展開求救和自救。
在建業集團向河南省政府發出“求救信”后,8月18日,河南省辦公廳就印發了《河南省支持企業加快災后重建恢復生產經營十條措施》,從加快退稅和依規緩稅、緩繳社會保險費、順延房地產項目交付期限、加快清理政府欠款等方面積極落實幫扶政策。
求生之術不止尋求“他救”。
4月1日,建業集團與萬達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全部商業項目整體出租給萬達商管或其關聯方,萬達商管將會全面負責該等商業項目的招商、對外租賃、運營和物業管理。
在接手建業部分項目的同時,萬達商管充當了一次“白武士”角色。通過此次合作,建業將獲得7億元,以緩解資金難題。
5月份,建業集團旗下電影小鎮、“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發生股權關系變動。自此,建業·華誼兄弟電影小鎮由河南文投持股90%,建業集團持股10%。同樣,股權結構變更后,“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由河南文投持股51%,建業集團持股49%。
6月1日,建業地產宣布轉讓29.01%股權予河南國企——河南省鐵建投,同時,河南省鐵建投還將認購建業地產發行的本金額不高于7.08億港元的2024年到期的票息5%、到期收益率9%可換股債券。
上述交易總代價不到14億港元,并不是一筆劃算的生意,然而正如建業地產在業績發布會上所說“生存下去才有發展機會”。如今河南省鐵建投正式成為建業第二大股東,并派駐兩名董事進駐建業地產董事會,一切基本塵埃落定。
“斷臂求生”只是開始,在憂患意識的驅動下,胡葆森給建業集團未來的發展定下了策略:做少、做小、做好。
2月以來,建業集團就曾傳出“將裁員60%”的消息。
2月14日,胡葆森攜一眾高管在媒體懇談會上對外界疑問進行逐一回復。據悉,建業集團本輪架構調整已醞釀半年時間,但不是大規模裁員,而是將集團總部人員進行整合,鼓勵超半數人到一線項目、城市公司,到能聽到炮聲的戰場上去。
胡葆森將此形容為“刮骨療傷、壯士斷腕”。作為建業系的創始人,67歲的胡葆森毫不避諱集團面臨的問題,譬如“機構臃腫、效率低下”。他稱,即使沒有鄭州暴雨及數輪疫情影響,建業集團也已走到“刀刃向內”、向管理要紅利的關口。
到11月,這一把懸在建業集團員工頭上的“刀刃”也最終落下。
對于建業此次裁員,易居克而瑞部門副總經理繆萌在接受中國房地產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據我所知,不止是建業集團,很多開發商這段時期都在裁員,有的裁員比例高達50%。裁員確實可以在短期內減少一部分企業的負擔,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企業的問題。關鍵是企業要從傳統的高周轉開發模式轉向一條適合自己的有特色的長期經營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11月以來,各級監管部門推出了多項穩經濟和穩樓市政策,這被業內看作“房地產行業的黎明”。
為了不倒在黎明前,胡葆森以及建業集團還會做出怎樣的決定?一切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