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安能集團總工程師張利榮指出,新中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房屋、交通、市政、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超高建筑、特大橋梁、特長隧道、高壩大庫等穩居世界前列。
但我國建筑使用壽命較短問題突出,以房屋建筑為例,先進國家房屋建筑使用壽命為70-132年,而我們平均使用壽命不及設計使用年限的60%,大約只有30-50年,是巨大的資源和財富浪費。
張利榮委員認為,造成我國建筑巨大浪費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部分建筑規劃設計不科學、建設程序不合規、使用維護不達標。有的因規劃不周或行政干擾而建了拆、拆了建,甚至剛建好不久或在建設中就被拆除,有的因建設程序不合規被查處后而長期閑置或爛尾。有的建筑使用維護未按要求進行,導致使用壽命縮短。
二是部分建筑質量有缺陷、可靠性不高、可維護性較差。獨墩橋坍塌事故屢屢發生,“樓歪歪”“樓脆脆”也時有報道,大橋異常振動、懸索大橋螺桿斷裂、大樓振動等安全可靠性問題,導致建筑使用功能下降,甚至引發社會擔憂或恐慌。部分建筑抵御災害能力不足,因災損毀概率高。部分建筑可維護性較差、維護成本高,少數水壩放空設施未設置在庫底,導致水壩底部維護的難度非常大。
三是建筑設計使用年限偏低。《工程結構可靠性設計統一標準GB50153》規定:房屋建筑結構和港口工程結構的設計基準期為50年;鐵路橋涵結構和公路橋涵結構的設計基準期為100年。《建筑結構可靠性設計統一標準GB50068》規定:普通房屋和構筑物的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標志性建筑和特別重要的建筑結構的設計使用年限為100年。水利水電工程、公路工程、鐵路工程、港口工程等設計使用年限主要分為100年、50-60年、25-30年三個檔次,僅有水利水電工程中一等水庫的合理使用年限設為150年。
主要建議
張利榮委員指出,提高建筑使用壽命,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要堅持建筑是為人服務的基本理念,堅持安全耐用、先進可靠、綠色節能、經濟適用等建造原則,堅決防止盲目追求建筑的“高、大、長、奇、洋”。
1
提高建筑設計使用年限。建立建筑重要性級別分類規范,適當提高建筑設計基準期時長和設計使用年限。如將房屋、港口的設計基準期由50年提高到70年,水利、公路、鐵路等由100年提高到135年。如將建筑劃分次要、普通、重要、特別重要、超級重要等級別,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和建筑技術進步情況,設計使用年限分別為25-50年、70年、135年、200-300年、1000年。超級重要的建筑,按千年標準進行設計建造,為子孫后代留下一批象都江堰、趙州橋這樣福佑中華名垂千古的超級工程。
2
提高建筑可靠性和耐久性。重視建筑的系統可靠性和防災抗災能力,推進由結構可靠性向系統可靠性升級。超高建筑、特大橋梁、特長隧道、高壩大庫、重要堤防等特別重要工程或超級重要工程,不僅要設計論證結構可靠性,還應設計論證其系統可靠性和長期的防災抗災能力,防范單件損壞、局部損壞引發安全事故甚至整體崩潰。加強建筑材料及建筑結構的耐久性研究,經濟投入相當時,應優先使用可靠性高、耐久性好的建筑材料和建筑結構,從而提高建筑使用壽命。
3
強化建筑全壽命周期管理。明確參建各方對建筑全壽命周期的責任,特別是建設單位的主體責任。推進建筑全壽命周期的規劃設計、施工建設和使用管理,著力提升規劃設計的科學性,把建筑的運行維護和壽命結束后拆除等納入設計內容,提高建筑的免維護性、自維護性和可維護性。
強化既有建筑使用管理,建立定期維護標準。規范建筑拆除的技術標準和行政許可要求,明確規定建筑使用時間在規定范圍內不應拆除,否則要追究責任方責任,例如未達到70%設計使用年限而要進行拆除的;超過規定時間的,其拆除也應經過論證和批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