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前幾年,一到下雨天,臭水從小區的井蓋上溢出來,又臟又滑,只能鋪上破被子、爛毯子。”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彭家寨鎮晨光村小區居民魏奎花回憶起前些年的煩心事兒感慨萬千。
西寧市城西區城鄉建設局建設科工作人員馬明誠介紹,晨光村小區居民以老年人為主,雨天行走不便曾困擾大家多時,老人們叫苦連連。近年來,透水鋪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典型海綿設施的投入,有效增加了小區的蓄水、吸水能力,小區居住環境得到大幅改善。
“現在雨天也不積水、溢水,小孩老人在院子里走路更安全,環境變得特別好,大家住起來舒心多了。”說起這幾年居住環境的改變,魏奎花連連夸贊。
西寧海拔2295米,年平均降水量僅400毫米左右,自然條件先天不足、生態敏感脆弱。作為全國半干旱地區唯一的海綿城市試點,2016年以來,西寧市積極推廣“治山、理水、潤城”的海綿城市建設技術路徑,統籌新老城區,“山—水—城”一體共治,累計實施建筑與小區、道路廣場、園林綠地、排水防澇和水系治理等項目248項。
青海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城市建設處處長楊敏政介紹,截至目前,西寧市已經達標的海綿城市建設面積達21.61平方公里,海綿城市建設顯成效。
在青海西寧湟水國家濕地公園,翠綠、挺拔的水草在濕地上隨風搖曳,成群的斑嘴鴨、綠頭鴨發出清脆的鳴叫,吸引不少市民駐足。
具有蓄水、凈水、調節雨水徑流等功能的城市濕地,是海綿城市建設中重要的綠色基礎設施之一。2016年,隨著西寧市成為全國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青海西寧湟水國家濕地公園引入海綿城市設計理念,對公園進行生態改造。
“通過改造,公園集水塘內植物種類已由5種增至20種以上,有力提升了水源涵養、水質凈化、雨水吞吐和城鎮綜合承載能力。”青海西寧湟水國家濕地公園林業工程師馬成龍說。如今公園內隨處可見雨水花園、生態植草溝等海綿化應用,帶動周邊生態系統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