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2019年8月,浙江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全省“智慧工地”建設的通知》,要求逐步建立完善省市縣三級“智慧工地”監管平臺,為打造“中國建造”標桿省份提供數字化、精細化、智慧化管理保障。
作為杭州市高質量發展的“頭雁”,杭州市濱江區把數字經濟先發優勢不斷轉化為數字治理領跑優勢,圍繞“數字化”管理,聚焦“智慧工地”建設,創新研發了“平安工地一碼通”,構建起全時觸碰、全員參與、全程覆蓋的工地全生命周期智慧管理體系。
濱江區平安工地一碼通
“這枚小小的‘二維碼’就像是一張工地的‘身份證’,有了它可以打通線上、線下管理應用,實現‘數治工地’。”杭州市濱江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辦公室主任薛建華自豪地表示,與杭州品茗安控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發的“平安工地一碼通”,聚焦部門、企業、工人、群眾的核心需求,集成政府監管一體化執法、施工風險實時動態感知、企業一網通辦全過程零跑、工友勞動權益保障、社會公眾信息公開等功能,打通了部門間的數據銜接和共享,構建了集部門監管、企業辦事、工友服務、社會監督于一體的數字化場景。
“全程零跑”高效服務惠企
政務服務改進一小步,便民惠民邁出一大步。近年來,濱江區全面深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互聯網+監管”“互聯網+協同辦公”,致力于“讓信息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濱江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通過“平安工地一碼通”,打通信息壁壘,結“點”成“網”,實現數據資源全面共享、深度融合,讓企業切身感受到實實在在的便利。
“‘平安工地一碼通’是監管人員的‘監管碼’,更是參建企業的‘零跑碼’,可輕松辦理‘申請、登記、報告、咨詢’4大類36個事項,實現了審批不見面、辦事不用跑。”薛建華解釋說,“平安工地一碼通”應用面向政府、企業、工友、公眾4個群體,實現“一張表單申請、一個平臺聯辦、一次不跑辦成”的企業管理服務,包含“碼上辦”“碼上看”“碼上報”“碼上問”4大部分。
“碼上辦”實現“資料不跑數據跑”;“碼上看”實現監管視頻與企業互聯網共享;“碼上報”包括安全生產條件每日報告、文明施工每日報告等;“碼上問”包括監督工作詢問、常見問題詢問。此外,“平安工地一碼通”還為項目職工量身打造了“一看就懂、一點就通、一鍵直達”的工人服務學習端,包含政策解讀、影音教學、工友之星、平安測驗、考勤查詢、薪資查看、培訓報名、投訴維權等功能。
“‘平安工地一碼通’應用運行后,已經實現項目參建主體在建設過程中全程零跑,比如夜間施工審批事項,通過制度重塑、流程再造,企業無需跑兩三個部門辦一個事,辦件時間更是從兩三天縮減為平均5小時,深化了工程建設領域審批制度改革在施工階段的運用。”薛建華表示,“平安工地一碼通”把“企業辦事”變成“不算個事”,自運行以來,累計270個項目、850家企業、3600多名管理人員使用平臺辦理事項超15萬次,實現“一張表單申請、一個平臺聯辦、一次不跑辦成”。
“多跨協同”推進風險共治
“‘平安工地一碼通’最大的特點是‘多跨協同’。”薛建華坦言,平臺整合了14個部門的業務數據,各監管部門能夠共享執法信息、共治安全隱患,實現執法效能和治理能力的雙提升。通過與基層治理“四平臺”(綜治工作、市場監管、綜合執法、便民服務四個功能性平臺)的融合,將工地涉噪涉污、工程欠薪、工傷鑒定等矛盾糾紛化解關口前移。通過“網格入企、企業入格”,實行工地“網格+第三方”監管,深化矛盾糾紛、安全隱患兩個排查見底。
信息的“多跨協同”將多維度的風險信息分析、預警、管控、處置整合在一個平臺內,實現了風險的全鏈條管理。在風險智能感知方面,通過智慧工地物聯感知設備已經實現“基坑、塔吊、人貨梯、施工用電”4項安全風險全覆蓋動態實時監測,目前全區21個基坑工程實現“基坑位移、地下水位、支撐軸力”3項核心指標的全時動態監測,279臺塔吊實現對“超重防護、力矩限制、吊機限位裝置”的動態監測,247臺施工升降機實現了“超載、限位、防墜”3個安全裝置安全狀態的實時監測;在工資支付風險監測方面,聯通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建設的全省工資支付監管平臺建設工地信息,與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項目庫、實名制管理人員庫”信息進行數據交互、碰撞,動態監測全區3萬多名工人的工資支付風險。除了安全監管,“平安工地一碼通”在風險防控方面亦有不俗表現。此前臺風“煙花”來襲,濱江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通過“平安工地一碼通”平臺,不僅能掌握簽到人數,還能夠快速掌握哪個工地哪個工人尚未完成轉移安置,極大提高了轉移安置人員的效率和精準度。當日僅1小時就完成了約1.3萬名工地人員轉移。
管理的“多跨協同”將政府監管部門、第三方機構、企業主體對施工現場風險隱患的排查治理信息匯集,形成風險共治,全面推動政府落實監管責任、企業履行主體責任。“平安工地一碼通”不僅為政府監管部門所用,也為企業管理人員所用,企業管理人員在現場檢查發現的每一個隱患,系統會逐項編號并記載風險發現時和消除后的實時狀態。同時,系統實時統計、發布每個項目所有管理人員執行風險排查管理的工作狀態和績效。從6月10日發布以來,全區2762名管理人員參與施工現場風險排查整治工作,占全區185個工地4527名管理人員總量的61%,累計發現消除風險47萬項。“海恩法則”定義“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1000起事故隱患”,通過消除風險隱患,可以夯實安全基礎,讓企業真正參與、落實,從微末處抓起、防止重大事故。
“五色賦碼”實現差異化動態監管
走進杭州市濱江區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站,一張大屏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屏幕上,全區在建項目、施工進度、風險級別和投訴建議等通過圖表實時呈現,各項數據和監管情況一目了然。“我們通過對‘質量、安全、人員、環境、管理’5個方面信息進行歸類、匯集,按項目形成‘項目平安指數’,為分級管理、精密智控奠定大數據基礎。”項玨站長表示,在這一大數據基礎上,“平安工地一碼通”按照“一項目一碼、動態評價”的原則,以重大危險源為基礎,結合訪源治理、勞動保障、治安風險、火災風險、安全風險5個方面9個指標,形成了“平安工地五色分級治理體系”。
“平安工地五色分級治理體系”根據分級由高到低,對應“紅、橙、黃、藍、綠”五色分級狀態。項玨解釋說:“領取施工許可證的項目可登錄系統自動生成‘綠碼’,后續主管部門采集項目關鍵崗位到崗率、民工安全培訓、監督檢查風險評價、起重機械設備管理、危大工程管理狀態、社會監督評議等信息情況,歸入評價分類等級。”通過“五色賦碼”,可以為實施綜合治理、精密管控提供大數據支撐,實現差異化精密管控。
“平安工地一碼通”改變了政府部門傳統的監管方式,讓企業從“監管對象”轉換為“服務對象”,極大地改善營商環境。它破解了部門之間信息數據流通阻塞的問題,打通數據“高速公路”,形成了行政執法一體化,對安全風險實現了全鏈條的管控。2021年4月,濱江區智慧“平安工地”項目成功入選2020年浙江省“社會治理10大創新項目”,配套編制的《建設工地“一碼通”系統管理與服務指南》《智慧工地白皮書》《智慧工地評價標準》等已成為面向全省的標準規范,為浙江省建設工程監管數字化轉型提供濱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