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近年來,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聚焦玻璃幕墻高墜隱患痛點和難點。“通過信息化手段,排摸底數,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充分利用大數據模型預警機制,對玻璃幕墻建筑定期‘體檢’,將建筑幕墻從‘疾病管理’上升到‘健康管理’,使本市玻璃幕墻處于安全受控狀態。”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質量安全處處長陳江說。
摸清底數全面納管
自1984年上海首棟玻璃幕墻建筑聯誼大廈落成,36年間,上海玻璃幕墻建筑經過高速發展階段,數量與管理手段之間的張力,凸顯了上海玻璃幕墻成長與舊管理方法滯后之間的沖突。2011年前,上海的高層建筑幕墻面臨底數不清、事前、事中管理缺位的難題,整個玻璃幕墻行業停滯于“事后管理”的初級階段。
2011年,《上海市建筑玻璃幕墻管理辦法》的出臺開啟了我國地方政府對建筑玻璃幕墻依規管理的新篇章,對建筑玻璃幕墻采用、設計、施工、維護等提出了具體要求。上海各區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部門開展建筑玻璃幕墻安全巡查等管理,摸清家底,從源頭“定位”,防范“玻璃雨”的發生。
2012年,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部門委托第三方社會力量,對數千幢玻璃幕墻建筑進行了為期半年的地毯式排摸,建立了玻璃幕墻建筑信息庫,并將全市12000多棟玻璃幕墻建筑納入了數據管理平臺。
“底數明確后,我們積極探索信息化手段在幕墻管理中的應用,從源頭上降低空中墜物發生概率,解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問題。”陳江解釋說。2016年,上海市建筑幕墻管理平臺(以下簡稱“管理平臺”)正式上線。目前,全市已有16個區12500余棟高層幕墻建筑納入幕墻建筑智慧管理。
閉環再造監管流程
有了“大數據”,管理和服務就有了基礎。上海依托數據庫,管理平臺對全市入網的既有幕墻建筑進行算法推送,篩選出疑似高風險樓宇,在每年一次第三方巡查的基礎上,開展臺風前加強檢查和無人機智能巡查。依據綠、黃、紅三級預警機制對隱患實行分級管理,并督促相關責任人進行整改。平臺復核整改信息后上傳至幕墻數據庫,完成閉環管理。
大數據時代,算法先行。管理平臺根據建筑本身特性、外部變量作用、業主管理行為三大類共7萬條數據進行權重分級,自主研發出“玻璃幕墻高墜風險算法模型”,建筑幕墻監管自此有了“魂”。
經過算法推演,管理平臺篩選出1868棟疑似隱患,工作人員在人工檢查的基礎上,嘗試運用無人機、清洗機器人、攝像頭等高新科技智能檢查方式,提升排查效率。“以往排查全靠人力,花費一周才能對10000平方米的幕墻完成檢查,而無人機只需4-6個小時,效率比人工提高90%。”相關公司負責人田學勤說。
經過排查,平臺最終確認733棟建筑的幕墻存在隱患,隨即依據“綠黃紅”三級預警機制進行分級分類處理。對隨時存在高墜傷人可能的紅色高風險建筑,系統緊急啟動應急避險措施,一鍵派單給業主和物業,責令其48小時內完成整改,相關負責人上傳整改信息至平臺,系統審核通過后,該風險建筑顏色降為黃色,業主和物業須在30至90個工作日內完成維修。記者從平臺上看到,目前已有680棟建筑完成整改,另有53棟建筑處于黃色的重點關注范圍之內。
與此同時,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等監管部門通過信息化平臺,結合業主定期自查、年度汛期自查,形成市、區、街鎮、業主四級管理模式。
2021年,上海市抽查玻璃幕墻建筑799棟次,各區已巡查玻璃幕墻建筑22579棟次,共開具整改單195張,其中判定為可能有高墜隱患154處,已通過管理平臺完成應急避險上報流程128處。
“管理平臺再造了建筑幕墻的監管流程,將原先企業自查的滯后管理,升級成為‘發現、立案、派遣、處置、核查、結案’的監管閉環,同時通過全方位的自查、巡查、抽查,將建筑幕墻風險隱患排查變成‘規定動作’,形成標準化管理模式。”陳江說。
精細化管理為城市安全護航
隨著管理平臺多維數據的積累,算法分析能夠更好地為精準推送和分級管理服務,提升安全治理效率。
上海根據業主管理行為,結合建筑資料、幕墻信息,開展全市玻璃幕墻建筑覆蓋“一樓一檔”,試行“一樓一碼”數字化管理,同時整合巡查整改、管理痕跡等數據,自動生成1.2萬余份“樓宇畫像”,線上、線下推送給業主和物業。
“樓宇畫像”揭開了上海市玻璃幕墻精細化管理的序幕。今后,上海市將從修訂《上海市玻璃幕墻管理辦法》入手,進一步完善管理思路和具體制度安排,明確屬地監督管理責任和應急避險手段。同時,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相關部門已與銀保監局、保險機構開展玻璃幕墻應急避險專項保險的課題研究,通過鼓勵保險來替代原先的收繳新建建筑玻璃幕墻應急避險基金制度,提升應急避險措施的覆蓋率和可操作性。
“玻璃幕墻治理是‘一網統管’的生動社會實踐,通過‘一網統管’精準服務城市運行,上海正在探索走出一條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治理新路,讓城市治理由被動處置型向主動發現型轉變。”陳江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