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今年以來,玻璃市場高景氣度備受市場關注。不論是上半年的庫存新低,還是時下的價格新高,玻璃市場都在演繹著“淡季不淡、旺季持續”的行情。眼下,玻璃市場真正的傳統旺季即將來臨,市場預期如何?期貨市場參與者又該如何把握行情走勢?
今年以來,玻璃市場呈現供需兩旺局面。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6月,平板玻璃產量為8707萬重量箱,同比增長10.3%;1—6月,平板玻璃產量為50841萬重量箱,同比增長10.8%。與之相對,玻璃需求也相當旺盛,中空玻璃產量同比增速依然維持較高增長,1—5月的累計產量同比增長17.7%,顯示出房地產用玻璃的強勁需求。
玻璃市場景氣度保持高位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1—6月,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屋施工面積為873251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0.2%。其中,住宅施工面積為617480萬平方米,增長10.5%;房屋新開工面積為101288萬平方米,增長3.8%;房屋竣工面積為36481萬平方米,增長25.7%。
“今年房地產投資建設中,施工以及竣工好于前端新開工,這和玻璃高需求的微觀表現是匹配的。”金信期貨研究院黑色系主管盛文宇表示,玻璃供應缺口難以被補足,市場庫存持續低位,玻璃價格不斷走高,生產企業利潤日益擴大,整個行業的景氣度始終保持在高位。
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到,去年下半年以來,部分玻璃廠一直處于零庫存狀態,另有部分企業今年以來長期維持零庫存或超低庫存狀態,為行業景氣度進一步加碼。
前期記者在調研走訪時也明顯感受到,今年玻璃上下游,包括玻璃廠、貿易商甚至中下游,都較為看好玻璃市場景氣度。企業根據自身產銷情況不斷調整報價,中下游的心態也從最初的抵觸變為接受,整個產業鏈的價格傳導相對順利。
“今年,玻璃行業的景氣度至少會持續到旺季結束,根本原因在于供需錯配,同時也有一些其他環境因素的影響。”光大期貨分析師張凌璐如是說。
“為了刺激經濟恢復,全球實行了不同程度的貨幣寬松政策。年初以來“大宗商品牛市”言論逐漸升溫,國內央行也于近期宣布全面降準,這些都為玻璃等商品價格的上漲奠定了宏觀基礎。”張凌璐稱。
從今年整體供需結構來看,玻璃供應雖然還在小幅增加,但在這個過程中,現貨市場其實一直處于漲價去庫狀態,行業自上而下庫存偏低,從側面反映出需求良好。對此,張凌璐解釋說,玻璃行業近幾年并沒有新增產能指標,只能以老舊產能進行置換,再加上超齡服役窯爐的冷修,供應端的年度增幅在10%—20%,而需求端因三玻兩腔、大型商業樓盤和寫字樓玻璃幕墻的推廣以及雄安新區項目交付,既提升了單位房地產面積使用玻璃量,也提升了玻璃整體消費水平。需求端增速遠大于供應端,一定程度上導致玻璃市場出現結構上的供需錯配,這是市場高景氣度持續的主要原因。
“從需求端來看,房地產企業存在竣工需求。一方面,2016年以來新開工、期房銷售和竣工剪刀差終需回歸,合同會約束交房;另一方面,‘三道紅線’提升了房地產企業加快竣工交付、將預收款從負債轉化為結轉收入的速度。”新湖期貨分析師周小燕表示,今年以來銷售面積韌性較強,對后續竣工形成支撐,利好玻璃需求。
此外,需要注意,今年二季度以來,玻璃進入產能高速釋放周期。即便在生產快速恢復的情況下,玻璃廠庫存也沒有出現大幅累積現象,梅雨季節也沒有嚴重影響產銷,說明各主體對于玻璃市場景氣度的持續擁有信心。
旺季預期正在試探性演繹
采訪中,受訪人士普遍認為,今年旺季的啟動時點較往年提前,且持續周期較長。按照往年規律,在經歷過上半年的“金三銀四”旺季后,玻璃行業會陷入短暫的需求淡季,尤其進入夏季,南方雨水增多,影響玻璃發運、銷售。然而,反觀今年玻璃行業產銷率,僅個別階段出現回落,多數時間都在100%以上。
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到,6月淡季,玻璃價格并未大幅下跌,而7月開始,玻璃價格開啟了新一輪的上漲行情。
據方正中期期貨分析師魏朝明介紹,上周國內浮法玻璃價格延續上行趨勢。剛需支撐下,多數區域企業庫存進一步下滑,其拉漲情緒較高,其中華北、華中、東北地區價格漲幅明顯,而華東、華南區域穩中有升。
“今年大范圍頻繁漲價比往年要早一個月。往年8月,下游補庫才會帶動原片漲價。”周小燕表示,今年旺季啟動較早,主要原因是庫存偏低。今年6月,雖處淡季,但貿易商和下游加工廠積極消化自身庫存。中下游庫存偏低,存在補庫的剛需,加上廠家庫存也不高,價格自然而然上漲。
“目前來看,市場的確是在提前反映旺季預期,玻璃旺季特征也十分明顯。”盛文宇表示,往年8月,廠家庫存快速下滑,貨源轉移至貿易商手中。然而今年,玻璃廠庫存已經位于低位,尤其是河北,庫存一直“趴在地上”,廠家與貿易商看漲旺季的信心十足。
據了解,玻璃廠調價的考量因素中,自身庫存十分重要。“從邊際變化考慮,只要是產銷率率大于100%,即廠家庫存走低,其就會上調銷售價格。從絕對庫存水平考慮,如果廠家始終維持零庫存,那么其也會上調銷售價格,以試探下游需求。”盛文宇介紹說。
在張凌璐看來,目前對于旺季行情的試探性演繹,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去年以來玻璃市場的高景氣度。
“今年上半年,旺季行情提前啟動、中下游訂單提前增長,加之‘金三銀四’之后淡季不淡、宏觀及行業助推,市場對于‘金九銀十’也存在較好預期。”張凌璐表示,無論期貨價格,還是現貨價格,無論企業產銷,還是庫存情況,均表現出預期的良好。
在張凌璐看來,當前玻璃市場的利多主要來自工廠產銷率走高、庫存處于低位、旺季預期強烈。不過,市場也面臨著風險。例如,玻璃生產線快速復產、工廠開工率和產能利用率高企、房地產終端企業資金陷入困境、芯片短缺導致汽車產量增長受限。“這些風險匯聚起來,并累積至一定程度,很可能給市場帶來較大的負反饋。”張凌璐稱。
此外,需要注意,目前市場對于玻璃旺季行情的看法過于一致,很容易催生出“物極必反”的風險。此外,也有市場聲音表示,當前的玻璃行情很可能在透支旺季預期,后期恐出現“旺季不及預期”甚至“旺季不旺”的現象。
對于旺季預期,業內人士提醒,應保持理性態度。盡管當前市場對于旺季存在較高預期,但后期一旦旺季需求被證偽,就會導致價格大幅回落。
年內兩輪上漲的邏輯不同
截至7月21日,玻璃期貨主力合約報收于3006元/噸,較6月底的2815元/噸上漲6.79%,較今年一季度末的2112元/噸上漲42.33%,較去年年底的1859元/噸上漲61.70%。與此同時,國內浮法玻璃均價為2970元/噸,較6月底的2836元/噸上漲4.72%,較今年一季度末的2206元/噸上漲41.03%,較去年年底的2266元/噸上漲31.07%。
就玻璃期貨價格整體變化來看,今年年內經歷了兩次大幅上漲。其中,5月前后,價格突破2800元/噸關口,而7月以來,突破3000元/噸關口。這兩輪上漲,在邏輯上存在較大差異。
對此,業內人士解釋說,前者更多的是宏觀和基本面共振,后者更多的是基于玻璃自身供需和預期。
“5月前后,玻璃價格快速抬升受兩方面因素的提振。一方面,當時通脹預期高漲,大宗商品整體處于快速上漲階段,市場做多氛圍濃厚,玻璃跟隨上行。另一方面,當時基本面呈現出反季節特征,廠家庫存從同比偏低的水平快速下滑,同比降幅持續擴大。近期玻璃價格上漲,則反映的是旺季預期。廠家并沒有出現5月前后大幅去庫現象,但基于絕對庫存低位、可售貨源緊張以及旺季臨近,玻璃價格也能夠提前上漲,并顯示出獨立且明顯強于其他商品期貨的特征。”盛文宇稱。
“這一次突破,更多依賴于玻璃行業基本面,而基本面中,更多依賴于需求預期良好。”張凌璐稱,此輪玻璃行情啟動的基本面與上一輪既有相同也有不同。相同的是都處于低庫存、高產銷環境下,不同的是本次生產線快速復產促使供應釋放、南方降雨導致需求受抑。
在業內人士看來,今年6月底到7月中旬的玻璃行情,既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
“特殊性體現在旺季預期來得超乎尋常。”一德期貨分析師張麗表示,特殊性在于價格處于歷史高位、下游已經虧損減產,而旺季預期下的價格漲幅超過300元/噸,上中游仍然采用易漲促銷的模式去庫。普遍性則在于基差和庫存的表現。
張麗認為,6月底到7月中旬,沙河地區基差一直在-80—50元/噸波動,與近幾年的基差相比,波動不大。從價格來看,現貨對期貨有支撐,期貨對現貨有拉動;從庫存來看,今年上游庫存絕對水平較低,下游加工廠庫存水平也偏低,整個產業鏈庫存都不高,旺季預期下的上漲幅度較大。
值得一提的是,玻璃原片的價格向下游的傳導,并不是一蹴而就,引發了原片加工企業的陣痛。
“自5月玻璃價格大幅上行后,部分下游加工廠就將銷售模式轉變為成本定價,以此來抵御和傳導玻璃原片價格上行的沖擊。”盛文宇表示,從近期了解的情況看,華中地區部分加工廠表示要提高深加工產品的銷售價格,北方地區也有加工廠表示目前的加工利潤低廉,算上折舊和人工,生產都是虧損的。
隆眾資訊統計的加工廠的訂單天數顯示,目前樣本企業訂單天數較去年有所下滑,去年同期訂單天數在40天出頭,而今年只有30天,顯示出玻璃價格高企的確抑制了部分訂單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春節前夕,玻璃價格在淡季上行,加工廠出現了提前休假的情況,而現在,正處于旺季前夕,加工廠大范圍停工的可能性不大,估計原片漲價將逐漸向終端傳導。
在業內人士看來,期現同漲是對旺季存有預期,但預期不代表一定會實現。
“從當前節點看,利空是下游雖存在補庫需求,但補庫情緒仍偏低;價格變化雖有傳導,但傳導尚不順暢。”張麗認為,旺季能否兌現,主要決定權在下游。在她看來,7—8月,供需博弈將加劇。
“對于投資者而言,需要理性對待玻璃市場價格波動。”魏朝明接受期貨日報采訪時表示,除了高價對需求的擠出效應,市場忽略的風險在于房地產開發資金持續收緊可能導致小規模企業爛尾或者延期交房。此外,夏季高溫環境下,電力供應緊張也可能導致下游加工企業需求難以快速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