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新冠肺炎疫情給地方經濟發展造成很大沖擊,進一步拉大了地方間的差距。可以說,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直接沖擊和間接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有些損失已經造成了,有些影響還在逐步顯現,這一切都還沒有結束。
從經濟數據上看,今年一季度GDP增速同比下降6.8%,過去從來沒有出現過季度負增長的情況。一季度進出口都是下降的,出口同比下降11.4%,進口同比下降0.7%。因此,要充分評估當前疫情和疫后的經濟形勢,做好應對復雜環境的準備。
疫情過后,世界肯定不會是原來的樣子,世界經濟格局必將發生一些新改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將會出現新的調整。全球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高級貿易、人流物流的方式也會有新的變化。
基于對各方形勢的分析,我判斷:
一是疫情短期不會結束,它的影響將長期存在,全球經濟步入衰退。
二是貿易保護主義將會進一步蔓延,全球貿易會大幅下降。
三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將會縮短,各個國家趨向自建產業鏈,目前已有這方面的苗頭。
四是經濟全球化將增添變數,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和重塑進程必然會加快。
五是我國將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在需求側與供給側同時發力,來實現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那么,疫情下該如何發展地方經濟?總的建議是盤活存量,用活增量,激活變量,做好加減乘除。從地方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講,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繼續對疫情嚴防嚴控。嚴防嚴控的關鍵是嚴在防控的意識,嚴在自控自律,嚴在日常防護措施,至于說非常時期、非常情況下采取的過分嚴厲措施,應該按照情況的變化,適時作出調整。作為地方來講,不能長時間停擺,必須根據疫情變化,對過去的隔離措施作出適當調整。
二是抓緊復工復產。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按照疫情風險劃分,差異化分區分類推進復工復產。
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現在中央和地方已經出臺了許多政策措施,一方面要把這些措施落實、落細、落早、落快,落實到救助那些低收入困難群體身上。另一方面要根據形勢的變化和實際需要,適時出臺一些新的政策措施,要培育好特色經濟。作為地方來講,根據當地的資源、區位、技術和產業方面的有利條件、優勢,積極培養、培育和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比如,發展地標性的一些農產品,特色旅游等。同時,要特別注意保護好生態環境。
四是重視糧食安全。近年全球火災、蝗災等災害頻發,疫情下一些國家禁止糧食出口,所以我們必須重視糧食安全。從地方來講,有一些是糧食主產區,不能忽視糧食生產,千萬不能弱化糧食主產區這一優勢。
五是發展好產業鏈的集群。我國有一個很大優勢,就是產業門類,特別是制造業的門類比較齊全,產業鏈條比較完整、比較長,而且這些產業鏈縱向、橫向之間都有著很緊密的聯系,產業的配套互補性也很強。發展地方經濟應該充分利用和擴展這一優勢,又要穩慎地招商、引智、選資。
六是我國仍是吸引外資的熱土,地方要穩健慎重招商選資。我們疫情控制得早,控制得快,進一步增加了對外資的吸引力。實際上,外資外商普遍看好中國市場。今年2月到3月是疫情最嚴重的時候,面對疫情之下的失業情況,上海虹橋商務區首批重大項目集中進行云簽約,一些知名外商、外企踴躍參與,總投資額超過1200億元,形勢很好。各地都可以用好這一大環境優勢,穩健慎重招商選資。
七是要保護好生態環境。經濟越發展,收入越提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含金量”就越高。各地應該按照主體功能區的分類,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生態保護,搞好地區的開發和生態保護。一些先發展地區、發達地區特別要加強環境污染治理力度,該補的課一定要盡快補,欠發達地區、后發展地區要特別注意保護好生態環境,這個是越來越升值的最大本錢。經濟越發展,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更加寶貴。
八是加快數字化轉型。地方政府和當地所在的企業要加快數字化轉型的步伐,早轉早主動,誰轉得好,誰的實力就增長得快。大力發展地方的數字經濟,既要注重發展數字化產業,更要積極推進產業的數字化,全面提升地方經濟數字化的規模和水平。數字經濟兩大塊,一個是數字產業,包括硬件、軟件;另外一個是傳統產業、實體制造業,提高這些產業的數字化水平,加快數字化轉型,這是當前非常重要的經濟增長點。當然,數字化轉型不僅包括經濟、產業,同時包括社會、城市管理等方方面面的數字化轉型。
九是改善營商環境。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建立“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這點非常重要。很多企業投資不是看哪個地方減稅讓利的幅度最大,關鍵是看這個地方的營商環境怎么樣,服務水平怎么樣。把營商環境解決好,真正使企業和投資者放心、安心。
地方經濟的發展當然要靠自身的努力,同時也離不開全國的改革開放和宏觀調控的大背景、大環境。從國家層面講,當前最需要做的是通過提高赤字率,擴大國債發行等等措施籌措資金,加大補貼、救助、減免稅的力度,幫助一些地方企業和低收入群體渡過疫情帶來的暫時困難。
總之,疫情之下,乃至疫情之后的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盤活存量,優化產業結構、企業結構,保護好生態環境,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是盤活存量。要用活增量,穩慎地招商引智選資,加快數字化轉型。激活變量,全面深化改革,發展要素市場,改善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