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為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加快建設制造強省,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打造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的產業鏈,全面提升福建省工業(產業)園區發展水平,更好地促進優質生產要素集中集聚,為全省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提供有力支撐,經研究,福建省人民政府制定《關于實施工業(產業)園區標準化建設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要求,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主導產業重在“強”、新興產業重在“培”、傳統產業重在“優”的發展方向,強化閩東北、閩西南兩大協同發展區產業協調布局,切實抓好工業園區、工業互聯網“一實一虛”兩大平臺建設,加快園區標準化建設,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關鍵環節,推動福建省經濟高質量發展。
《意見》要求,圍繞“扶引大龍頭、培育大集群、發展大產業”,支持主導產業發展壯大、新興產業占比提升、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包括強化對傳統產業的分類指導、分業推進,在輕工、紡織、機械、建材等行業領域繼續實施“機器換工”,推動數字化控制技術應用,集成創新一批高端數控裝備和工業機器人,提升裝備信息化水平,促進傳統產業向數字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發揮智能制造樣板工廠(車間)的示范作用,打造一批產業創新中心,建成一批供應鏈服務業平臺,推動傳統產業從“制造”向“智造”轉變。
《意見》要求,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加強產業鏈協同創新,打造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的產業鏈。加強對上市后備企業的培育和輔導,打造更多國際國內知名品牌。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三品”戰略,強化品牌建設,鼓勵企業爭創中國質量獎、省政府質量獎。支持園區中小微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培育一批細分行業“單項冠軍”企業,促進園區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鼓勵聯盟創牌,打造福建制造新名片。
《意見》要求,建立完善園區標準化體系,加快園區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嚴格落實環境監管要求,提高環境治理能力。結合國土空間規劃和重點產業布局,加快推進工業企業“退城入園”轉型升級。[《福建省工業(產業)園區標準化建設指南》附后]
《意見》還提出,加大財政金融支持,支持工業(產業)園區利用專項債券實施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促進園區融資渠道多元化。鼓勵各地設立工業(產業)園區產業發展基金,開展園區標準化建設。
福建省工業(產業)園區標準化建設指南
??一、規劃布局科學
??工業(產業)園區規劃與當地經濟社會總體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產業規劃等有機銜接,落實“多規合一”。每個園區應規模適中、布局合理、用地集約。園區內形成1~2個主導產業,主導產業定位清晰,具有明顯的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二、基礎設施完善
??加大工業(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和公用配套設施建設投入,組織實施園區改造提升工程包,園區實現“七通一平”。供水、供電、通信方面,能夠保障園區內企業的基本需求;道路方面,園區內道路可滿足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交通需求和交通安全,并形成閉環;安全方面,建立安全管理應急平臺,健全應急管理隊伍建設,能夠實施安全生產與應急一體化管理;環保方面,建成完善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或入園企業能夠方便接入市政管網,且雨污分流,按規劃要求建設完善危廢、固廢集中處理設施;場地平整方面,可基本滿足項目落地施工條件。
??三、土地利用集約
??試點園區核準土地面積原則上不低于5平方公里,已開發面積比例超過50%。按照“一區多園”整合的園區,可統一計算。園區內工業用地容積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專業工業(產業)園區工業用地容積率參照《福建省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執行。
??四、投入產出高效
??以傳統產業為主的試點園區,工業總產值達到300億元以上,實現稅收10億元以上,工業用地畝均產值達到250萬元/畝以上。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的試點園區,工業總產值達到400億元以上,實現稅收15億元以上,工業用地畝均產值達到300萬元/畝以上。試點園區的R&D投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園區內新落地項目產出指標,按照當地產業投入與產出控制指標執行。按行業類別,投資強度、稅收強度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環保符合相關規定,能耗達到國內行業先進水平。
??五、生產生活配套
??加大教育、醫療、住宿、商貿、文體、社區服務等方面投入,園區具有綜合性、全方位、多功能的綜合配套服務設施,具備科研、商業、服務等公共設施建設功能,滿足園區職工基礎的就學、醫療、居住、消費等需求。
??六、管理服務高效
??具有完善的管理服務組織體系,成立專業化的管理、運營、招商團隊,實行市場化運作,承擔園區開發建設、招商引資、投資運營、專業化服務等功能。建設園區綜合服務中心,培育專業化中介服務機構,探索服務不出園區,為項目落地提供全過程“保姆式”服務。健全社區組織,完善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強化社區服務功能。培育創新中心,建設公共研發檢測平臺、行業聯合實驗室、產業研究院、工業互聯網等初創孵化平臺和成果轉化平臺。建設職業技能提升中心,成為面向工業(產業)園區產業工人、企業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等對象提供職業技能培訓的公共服務平臺。引入金融機構營業網點、專業創投和風投基金公司,并建立信息共享平臺,有效對接企業投融資需求。
??七、標準研制一流
??工業(產業)園區內企業具有行業特色、協調配套的標準體系,建立科研成果向標準同步轉化機制、創新技術與標準推廣運用機制、標準實施與效果評價長效機制,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實施團體標準培優計劃和企業標準“領跑者”制度,積極承擔或參與國際、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制修訂以及國際、全國、省級標準化技術組織工作,爭取更多標準“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