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樓市調控政策出現“一日游”的現象,不是今年才有的現象。但是,今年出現這種現象的城市增多。政策“一日游”背后邏輯更需要細思量。
12月11日,張家港市房產交易中心工作人員稱,取消限售過戶的政策已經停止。此前一日,張家港市房產交易中心工作人員稱,房屋不滿兩年可以直接過戶,沒有限售要求。
這讓人想到今年7月19日,河南開封市也宣布取消“限售”,第二天,開封市又宣布撤銷了這項政策。張家港的情形如出一轍。
如同“兒戲”的秒刪讓公眾對城市政府的公信力提出了質疑。拋開輿情的符號化表達,回歸樓市調控,城市主政者的確需要反思了。今年,國家提出樓市的調控目標是“三穩”,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0年樓市的定調,也繼續提到“三穩”。這不難理解,只有樓市穩了,經濟才能穩,社會也才能穩,國家的各項發展目標才能穩中有進。
國家對房地產調控也一直強調精準施策、因城施策,對于精準和因城施策,往往出現理解上的偏差,有觀點認為因城施策就是要由每一個城市說了算。對于樓市精準施策,其要義應該是、也必須是目標相同和方法差異的統一,如果只求方法差異,不講目標,就會讓市場重新走向不穩定甚至地價房價過山車式大動蕩。房地產調控因城施策,前提是在保證“房住不炒”的主基調下精準施策,當前是調控的緊要關頭,重搞以往“放水漫灌”式的施策,并不可取。比較起來,取消限售和推行人才落戶的住房優待政策,前者已經不屬于微調了,因為取消限售這種松綁動作,容易引發樓市預期變動,在一個投資投機已經成為固有思維的市場,會被過度解讀、炒作和鉆空子,對“穩預期”形成反作用的壓力。
有人會認為,張家港這種非網紅城市,取消限售能掀起什么波瀾?從地理位置和概念上,不少人對張家口、張家界(5.080,-0.07,-1.36%)和張家港有模糊認識。張家港不僅是全國百強縣(市),而且排在第三名,還是經濟發達的蘇州管轄城市。從經濟實力上看,2018年張家港GDP為2729億元,人均GDP為21.6萬元,比上海、深圳這些一線城市還高。當然,今年張家港經濟增速在蘇州市倒數第二,從前11個月房地產交易量上看,也只有161萬平方米,是蘇州下轄縣級市中成交量唯一下滑城市,根據這些年經濟和樓市調控周期看,這種時刻,很多城市立即想到使用房地產這個工具提振經濟。這一次張家港取消限售的意圖不難理解也有這個考量。
平心而論,即使不考慮“大道理管小道理”的國家調控思想,從房地產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上說,房地產過度依賴式開發已成為經濟健康發展的羈絆,這十年以來,房地產對居民生計、對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2016年開始的這一輪調控能否平衡房地產健康發展,能否取得成功,關系重大。過往房地產調控被批評“空調”的周期率,不能循環往復再被演繹了。
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無可厚非。但也要全面正視問題,GDP再誘人,樓市這個工具再有效,也總有一些底線和原則不應該被消費、被消解,房地產調控既要因城施策、不能“一刀切”,但肯定也不能不分時機無底線地任性“表演”。當前,內外部環境確實給目前樓市和經濟帶來不確定的風險,恰恰就是因為不確定性風險,所以更需要穩住樓市的預期,保持定力,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防范任何炒房行為的卷土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