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近期,一年一度的中國(南安)水頭國際石材博覽會在中國石材之鄉——南安水頭鎮舉行。年年盛會,今年卻有些不同。展館內外,記者發現,與往屆展會上隨處可見的石材成品相比,今年的石博會,與石材相關的設計館、創意館、營銷館明顯多了,凸顯了當地石材業設計、創意、研發等軟性的一面。
一般人眼中傻、大、笨的石材,竟然也有設計、創意與研發?是的!事實上,這正是當下南安石材業呈現出的新氣象。
眾所周知,南安是中國石材之鄉,以水頭鎮為中心的南安石材業,是中國石材業的大本營和最重要的生產基地。統計顯示,目前,南安有超過10萬名石材加工從業者,足跡遍布全球130個國家和地區。1300多家南安石材企業每年可生產石板材約2億平方米。去年,當地石材業規模產值突破512億元人民幣,石材產量、市場份額分別占全國的近60%和70%。
然而,南安石材業面臨的一個客觀現實是,南安本地幾乎不產石材,原材料和市場兩頭在外。過去,南安人采購全球石材,運到南安加工,然后再將石材成品賣出去,物流成本一直居高不下。近年來,隨著物流成本和銷售成本再次高企,越來越多的南安石材企業選擇到異地開發礦山和開辦加工企業。時至今日,從環渤海的天津濱海到天府平原的成都、從大西北的甘肅到膠東半島的煙臺,到處都是南安人收購的礦山和石材加工廠,這導致南安本地的石材加工業的產值、稅收等受到沖擊。
客觀地看,石材加工業實行就地、就近的發展模式,是基于成本考慮的必要之舉。企業家在商言商,對此,我們無可指責。那么,面對稅源外流的狀況,南安石材業該何去何從?
一個直接的辦法就是轉變發展模式。如果說笨重的石材加工業是重資產模式,那么,面對轉型,南安本地石材業必須走輕資產的發展新模式。這一模式下,就是擯棄過去那種單一發展石材加工的模式,轉而發展與石材制造業相關的上中下游的勘探、設計、創意、研發、營銷、總部經濟等高技術和現代服務業的軟性環節。
與石材加工業相比,這些軟性環節都是高附加值領域,含金量和利潤率更高。的確,如今的南安石材業,走過了三十多年的發展之路,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入的大背景下,無論是從環保考量還是從發展路徑看,再一味地靠石材加工業來取勝的老路子,已經明顯過時了,而且也走不通。而發展軟性環節,一方面,為南安石材企業在全國、全球布局提供技術和服務支撐;另外一方面,這些環節,自身也逐漸壯大,成為新的經濟增量,從而有效填補財稅缺口,為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笨重的石材也能“輕舞飛揚”,今年的石博會讓我們看到了更多的新轉型元素,這一轉型新態勢,同樣值得其他行業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