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沒有“兩把刷子”的“水貨”高新技術企業,要被“打回原形”了。北京、湖北、浙江等全國多個省市均已啟動對當地高新技術企業的實地核查并將及時公布核查情況。
近年來,為了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各地都出臺了不少針對高新技術企業的優惠政策。應該說,高新技術企業在推動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引領、推動作用不可低估。
然而,在眾多高新技術企業中,有多少是貨真價實的高新技術企業,又有多少是披著高新技術“外衣”的假冒高新技術企業?這顯然也是值得分析探討的問題。目前,不少企業缺乏高新技術資質,更談不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有的就是通過形象“包裝”,然后打上高新技術的標簽,在享受國家優惠政策的同時,忽悠社會、忽悠大眾。這種做法,顯然屬于不正當競爭,甚至有弄虛作假之嫌。
據報道,今年以來,北京市對“高新”資質認定實行了嚴查措施,也就是說實地核查,對于公司不符合“高新”硬性指標的一票否決。另據業內人士稱,之前,一些文創類、食品類、建筑類企業通過“專業包裝”都能成為高新技術企業,享受到國家優惠政策。而政策收緊后,一些代辦機構已經不能再接這樣的業務了。這說明之前政策較為寬松,一些不合“高新”資質的企業已經混入到高新技術企業行列當中。
高新技術企業的名號,不應該是“自封”的,而是需要經過嚴格的資質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應當是行業產業乃至整個地區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必須具有引領性、示范性、持久性,那些粉飾包裝、曇花一現的企業,都不應當享有高新技術企業的名號和待遇。基于此,筆者以為,必須將“水貨”高新技術企業“打回原形”,以保證高新技術企業隊伍的純潔,防止一些不具備高新技術資質的企業從中濫竽充數。同時,還應堵住一些冒牌高新技術企業利用違規手段騙取國家優惠政策的漏洞,使得高新技術企業群體中,真正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