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當個性化、定制成為消費主流,木門、全屋定制、整體木作將如何應對?或許,“智能制造”才是真正出路。
行業遇到了什么問題
一頭是標準化,一頭是定制化,走哪端?這是木門全屋定制行業遇到的問題。不能量產的企業則肯定做不大,而量產的前提是“標準化”。所以,標準化不做不行。
但是,如今的市場,又是個性化定制的天下。除了消費者自身的個性化需求,家裝設計師在設計中的不同風格,也是個性化定制的產生原因。
其實,這個問題,也正是很多木門企業向全屋定制、整體木作領域拓展時遇到的問題——大規模生產與大規模定制之間的矛盾。
大規模生產與大規模定制矛盾
在工業變革的角度講,現在我們處在“工業3.0”時代,主要表現是制造過程的“自動化”,機械設備開始替代人類作業。
通俗地理解,就是機器按照給定的指令和參數完成制造過程,可以不斷重復,達到批量生產的“自動化”。
提高效率和精度,降低勞動強度,減少人員使用……自動化的好處不言自明,卻有個限制,就是需要“標準化”。因為機械只能按照固定的參數、模式完成固定的任務——生產100個完全相同的產品,人只要給機器輸入一次指令即可;生產100個不同的產品,則要輸入100次指令,哪怕只是微小的差別,也需要對指令參數進行調整,生產效率自然大打折扣——這就是“標準化”與“定制化”的區別,在“工業3.0”階段,標準化可以實現大規模生產,定制化卻不能。然而,個性化需求帶來的定制化無疑是未來的發展趨勢。矛盾如何解決?
“工業4.0”——大規模定制的未來
隨著人類技術的不斷進步,生產制造和經營方式也會發生變化。德國“工業4.0”的提出,”中國制造2025”規劃發布,都為“大規模定制”帶來了可能——這就是智能制造帶給我們的前景。
2015年出版的《工業4.0:最后一次工業革命》一書中,對德國推出的“工業4.0”進行了介紹。書中寫道:德國希望借助于“工業4.0”,在生產制造的各個環節應用信息技術,將信息技術與物理現實社會之間的聯系可視化,將生產工藝與管理流程全面融合,由此,通過智能制造,生產出智能產品,形成智能工廠。
書中認為,從“工業3.0”時代的單一種類產品的大規模生產,到“工業4.0”時代的多個種類產品的大規模定制,既要滿足個性化需要,又要獲得大規模生產的成本優勢。所以,“工業4.0”和“工業3.0”的主要差別體現在了靈活性上。
這種靈活性來源于對信息與網絡的深度利用,大規模定制有條件從過去的面向庫存生產轉變為面向訂單生產——基于軟件管理系統互聯的智能工廠,接到顧客訂單同時,立即向原材料供應商訂購原材料。原材料到廠后,被賦予數據,“這是給某某客戶生產某某產品的某某工藝中的原材料”。生產過程中,原材料一旦被錯誤配送到其他生產線,它會通過與生產設備“對話”,返回屬于自己的正確的生產線。生產設備上眾多的傳感器使其有了“感知”與“反饋”能力。比如,原材料不夠用了,生產機器會聯系訂單系統,請求增加原材料數量;根據“感知”實現柔性生產。售出的產品也會有自己的信息,可實現服務過程的追蹤與溯源,而原材料帶有的路徑流程信息,可以使這一追蹤與溯源過程更加細化與清晰。
一句話總結,3.0的自動化只是單純的控制,4.0的智能化在控制的基礎上,通過物聯網的傳感器采集海量生產數據并匯集到云計算數據中心,經分析、挖掘后,制定出正確決策。這些決策附加給自動化設備的,是“智能”。
當然,智能在未來帶給我們的生產、生活變化,將超出普通人的想象。我們不必猜測,只要知道,萬物可以互聯的智能制造時代,B2C地大規模定制,或許真的不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