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年前,在進口木材加工業領域,滿洲里口岸還只是一個“二傳手”,進口木材在滿洲里口岸完成換裝后,就立即發往外地。今天,滿洲里檢驗檢疫局(簡稱“滿洲里局”)給出這樣一組數據:目前,滿洲里口岸成規模的木材加工企業有69家,年加工進口原木、板材200萬立方米左右,產品出口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德國、意大利、法國等國家和地區。
2005年,滿洲里市委市政府決定建立進口木材加工園區,如今這個加工園區已經落成開始發揮巨大的作用。滿洲里局局長王新力多次表示,推動經濟發展,滿洲里局要做尖兵,打頭陣。
在內蒙古檢驗檢疫局的支持下,滿洲里局很快制定了《關于支持和服務進口木材加工產業發展的若干辦法》,改革口岸一直沿用的進口木材檢驗檢疫監管模式。歷經一年,一套適合滿洲里口岸進口木材加工業發展的監督管理辦法誕生。該辦法改變了由過去“四站式”放行的模式,變為“一站式”放行。如今,一車進口原木進場落地的時間只需要1~2天。而此前,這一過程卻需要10天,甚至更長。
2005年5月,《滿洲里口岸木材加工區管理辦法》正式實施。同時,滿洲里局又陸續制定了《木材加工廠進口原木的管理方法》、《進口帶皮未熏蒸原木的加工監管程序》等辦法,并給每個加工企業配發《報檢手冊》和《進口原木進出廠記錄簿》。這樣一來,一車原木的入場時間、加工時間、加工后產品的數量及流向、下腳料的處理等一目了然,實現了放得開和管得住。
為防止疫情疫病擴散和蔓延,滿洲里局不斷完善《木材加工廠進口原木管理方法》,由專人負責進口木材進廠的登記、管理和除害處理監管工作,通過定期抽查來核對《報檢手冊》和登記臺賬,查看報檢的車數和入廠的車數是否相符。該局大力推進局本部、報檢現場與加工企業間的網絡電子化建設,推進實施“三電”工程,對進入加工園區的進口木材實現電子申報和電子放行的同時,實施電子監管。進一步推進分類管理和檢驗檢疫模式改革,對園區企業實施動態管理,對規模大、信譽好、產品優的一些符合條件的企業,積極幫助其進入報檢通關的“綠色通道”,加快進口木材落地加工“綠色通道”建設,探討檢驗與監管科學分離模式改革,努力將監管模式從檢驗型到檢驗+監管型轉變,確保企業生產產品的質量和安全。
近幾年來,木材加工產品由初級產品向半成品或高檔成品轉化,如家具、木制等已經成功打入國際市場。目前,滿洲里口岸共有6家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中站穩了腳跟。滿洲里局對這6家企業進行重點監管,確保產品質量安全。
該局對出口木材產品的生產企業設立了高門檻兒。滿洲里局從安全質量管理、廠區環境條件、防疫設施及有害生物控制、安全衛生控制以及企業質量檢查員的管理等方面對出口產品生產企業進行注冊考核。面對一籌莫展的企業,滿洲里局派專業人員深入企業幫助制定修改技術文件、操作規程,對生產工藝流程、廠區布局等提出整改意見,企業最終通過了審核獲得資質證書。
該局發揮信息全面的優勢,指導企業按照進口國的要求包裝運輸出口產品;加強日常監管,確定控制質量的關鍵點實施重點管理;加強與口岸局的聯系與溝通,及時解決產品在出口換證時所遇到的問題;實行公休日、節假日預約檢驗檢疫,保證出口產品及時起運。
效率成為吸引客商不斷投資建廠的一個重要原因。目前,一些國內知名大企業以及一家日本獨資企業都已落戶滿洲里口岸,滿洲里進口木材加工業成為帶動口岸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產業,走上了健康快速的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