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庫存壓力很大,一些鬼城、空城已經出現,但過去房地產建設規模太大了,一下子去除泡沫并不現實,而且調控力度過大的話,容易使中國經濟出現斷崖式下滑。目前提出的房地產去庫存,就是既要調整,又要通過延長處理時間的辦法化解風險。
《21世紀》:你曾提出,中國的產能過剩是“體制性過剩”,怎么理解?
張占斌:進入21 世紀以來,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追求經濟快速增長,過度使用各種經濟政策杠桿,大幅降低了投資要素價格,政府創造的價格信號成為引導企業投資的重要調節信號,使許多投資不是依據市場信號,而是依據政府價格信號進行。從這個意義上講,目前中國產能過剩屬于“體制性產能過剩”。
只有化解過剩產能,新經濟才能成長
《21世紀》:對于化解產能過剩,你有何建議?
張占斌:短期治理對策:以法律和行政手段進行應急式治理。治理產能過剩,目前最需要的就是要啟動對已經“大出血”的經濟系統進行應急治理。遏制住產能過剩、投資盲目擴張的勢頭。圍繞短期應急治理,需要合理使用行政手段和嚴格利用法律手段。一是堅決遏制產能盲目擴張;嚴禁建設新增產能項目;妥善處理在建違規項目。二是清理整頓建設違規產能。三是要進行點對點的分業治理。
長期治理對策包括要推進包括財稅體制、官員政績考核體系和價格政策的改革,大力促進科技創新,推動過剩產業升級,推動產能過剩產業生態化、節能、綠色發展。
總體而言,應該遵循國務院2013年印發的《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中提出的“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過剩產能。這份文件的精神目前仍然適用,各地貫徹的力度要加大,應該切實解決“僵尸企業”等現象,只有將過剩產能化解掉,新的經濟才能生長起來。
《21世紀》:如何看待中國過剩產能的海外轉移和合作?
張占斌: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及不同分工,消化產業,是許多發達國家消化過剩產能的重要經驗和做法。
中國產業向國際產業轉移,可以通過海外投資,與非洲、拉美等地建立產業垂直分工體系,以帶動我國技術和設備出口。
此外,可以考慮以商品輸出方式對外援助,以消化過剩產能。建議國家用一定數量的外匯儲備,援助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從而帶動國內勞動力及多種生活資料、生產資料的出口。如果是信貸援助,應設立“定向采購”綁定方案。即規定信貸援助的60%用于制造業的投資,而這些商品來源必須向中國采購。
最后,還可以通過發行人民幣計價的債券,將過剩的國內過剩產能轉化為國家債權。可以嘗試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工業振興”債券、“共享發展計劃”債券、“基礎設施援建”債券等,支持中國制造業企業在非洲、拉美或中東等地從事制造業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建設,這不但對中國制造全球布局有所促進,也可以間接推動人民幣跨境結算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21世紀》:產能過剩已經給中國經濟帶來了較大壓力,你認為中國能否,以及如何在短期內取得化解過剩產能的突破性進展?
張占斌:最近一段時間,我國在化解過剩產能上有一些積極變化,比如很多省份都在積極壓縮、淘汰產能,河北等省市提出將鋼鐵等過剩產能向海外轉移。但短期內徹底扭轉并不現實,我認為“十三五”時期能把過剩產能化解就不錯了。
《21世紀》:化解過剩產能勢必觸及不同群體利益,這需要政府做些什么?
張占斌:有的企業有幾千甚至上萬名員工,化解過剩產能,要考慮給淘汰企業員工安置就業,員工的失業保障、再就業保障,是化解產能過剩必須關注的。政府要保證不能因此引起社會問題,要提供配套措施,給員工解決就業,或提供兜底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