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9月,本應為玻璃市場的旺季,但市場表現基本延續了去年的“旺季難旺”。這主要源于玻璃行業淘汰升級進度緩慢,產能過剩問題仍未有明顯緩解。目前行業的淘汰、洗牌仍在不斷進行,各地區的淘汰升級的狀態卻不盡相同。
近兩年來華北、華東地區的產能縮減較為明顯,而華南、西南及東北地區在2014年產能增加較多,進入2015年以來除西南地區增加明顯,其他地區基本持平,部分地區小幅減少。
由于玻璃產量與房地產竣工面積的相關性高達0.978,每竣工1億平方米房屋對玻璃的需求約在5400-5500萬重量箱。
目前產能過剩率最為嚴重的是華北及華南市場,以目前的在產產能計算,產能過剩量都在150%以上,除此之外西南地區基本處在一個供需平衡的狀態,其他市場產能過剩率基本維持在25%左右。由此我們也可以判斷出產能過剩最為嚴重的華北和華南地區會是未來行業洗牌的重點。
東北及華東市場是近兩年產能洗牌進度相對較快的地區。
進入2014年以來,東北市場因本溪玉晶、雙遼迎新、營口信義的進駐產能增加迅速。而產能的增加帶來了東北市場價格的淪陷,使東北市場價格在長達一年的時間里徘徊在48元/重量箱的水平,生產企業虧損嚴重、資金緊張。隨之而來的是阜新2條小噸位生產線的停產,沈陽耀華、凌源世明亦相繼停產,直至今年7月份大連欣潤華的停產,東北市場600噸以下生產線已全部被淘汰。
雖東北市場已有了較其他地區驚人的洗牌速度,行業集中度也明顯增加,但東北三省的需求縮減速度同樣令人嘆息,據統計上半年東北三省的GDP增速均排在國內后五位。因此即便是洗牌進度最快的東北市場,產能過剩率仍高達20%,后期洗牌升級之路仍顯漫長。
接下來讓我們看一下華東市場,進入2015年以來,國內環保形勢嚴峻,山東地區德州晶華、臨沂藍星4條生產線相繼因排放不達標而被迫停產,其他企業也緊急加快自身環保設備的安裝與運行。除山東市場因環保誘因產能明顯減少外,江蘇地區的產能也因華爾潤企業自身及窯爐到期等原因于近兩年先后冷修停產5條生產線。
華東市場作為國內玻璃市場的最大需求地,近兩年產能減少明顯。雖經濟增速亦有放緩,但產能的減少基本可抵消需求的縮減,華東市場產能過剩情況并不明顯。目前沙河市場仍有近50%的玻璃流入華東市場,華東本地生產企業收受一定沖擊,因此華東市場在玻璃行業洗牌期或仍有少部分企業“出局”。
東北、華東市場僅是近兩年行業洗牌的一個開端,在國內經濟增速換擋進入發展新常態的大背景下,玻璃行業洗牌升級之路仍較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