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究竟是什么樣的源動力使得萬科如此急迫的推進BIM技術的應用呢?
來自萬科的聲音?。?!
利用BIM實現精確的成本管控
BIM究竟能省多少錢?
接觸BIM之后,被業主問的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BIM究竟能省多少錢?省在哪里?”
起初真的不知道怎么面對這個問題,經過幾個項目的實際經驗之后,我們發現BIM為業主節省費用是可以量化的。就拿一個地下室的施工來說,結構專業和各個專業沖突是非常常見的事情。比如我們做過的一個項目,利用BIM進行問題的追蹤分析,發現了多種問題,經過分析匯總整理成部分典型案例,根據施工常見的進行虛擬的施工索賠分析。
案例
某典型案例分析支模時才發現坡道平臺與結構墻發生碰撞,平臺凈高不足。假設沒有BIM提前預警的情況下,遇到這種情況會有兩種解決辦法:
方式一:出設計變更,讓設計院重新設計并計算梁,改變梁高;這個方式的成本計算很簡單,把拆掉的工作量成本和重做的成本合并起來,加上工人的成本就可以,這個得出來的成本總計是45053.00元。
方式二:砸梁之后在該位置進行加固(鑿除此部分的梁與部分板后增加上反梁);這種方式得出來的成本也可以計算,這種方式的成本總計是34920.62元。
諸如此類的問題還有施工之后發現噴淋管和結構剪力墻碰撞,施工之后發現樓層凈高不夠;同樣的這種碰撞錯誤也可以統計出來成本,分別是800元和5000元不等。我們分別把碰撞問題分類,并且統計數量,最后得出來的虛擬成本數字是1882萬元。這還沒有考慮進度延誤引起的間接費用、財務費用、管理費用等。
由此可以看出,BIM的提前預警和協同共享的價值所在。
如何利用BIM實現精確的成本管控
BIM技術具有參數化的特點,將各類相關聯的數據有序的存儲在以BIM為模型的載體中。在房地產行業的利潤由天賜利潤轉為內生利潤之際,對于成本管理而言利用BIM技術實現成本管控前置是行業發展的里程碑事件。BIM技術將成本與設計完美耦合進行成本精確測算,提供了目標成本確定時的限額設計和方案比選優化,并在建造過程中實現動態成本的監控,為決策者提供了數據的有效支撐。
BIM技術中最重要的是信息的存儲、共享、獲取、分析整理等。其中與成本相關的信息和數據在整個項目全生命周期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BIM模型獲取工程量數據,確保了數據來源的唯一性、完整性、正確性,同時,對于數據獲取的結果具有及時性、準確性、可追朔性。當前,國內外基于BIM的工程量數據還沒有達到可以完全自動化的程度。因此賓孚工程顧問公司根據自身特點在revit等BIM軟件上開發的造價分析插件,并同時結合使用國內魯班、廣聯達軟件提供的數據互導接口方式對工程進行全面的工程量數據和造價分析。這樣既部分利用了BIM的“快”和“準”的優勢又給業主方提供了完整的工程量和造價分析數據。
設計方的BIM能指導施工嗎?
我經常聽到一些設計院拿著自己的模型說可以指導施工,懂施工的人一聽這就是個笑話。設計院的BIM模型成果看起來最終和施工完成后的模型確實差別不是特別多。舉個簡單的例子解釋一下,對于地下室外墻與相連接的筏板基礎而言。設計師考慮的因素主要是成型后的混凝土墻、混凝土柱和筏板基礎;而建造師考慮的是過程和工藝,從墊層到筏板上起300-500高度的混凝土墻和止水鋼板都是必須關注到的因素;造價師在考慮的時候又將柱的混凝土歸并到地下室混凝土墻里進行歸類考慮。
綜上所述,設計的BIM更多的關注是的結果。施工的BIM更多地關注是過程。設計BIIM,施工BIM,成本BIM根據自身不同的規范要求和專業技術因素對BIM有不同的需求。最有效的建立基礎BIM,在設計BIM階段考慮下游施工BIM和成本BIM的后期延伸,將真正有效實效項目全生命周期一體化BIM的應用。
利用BIM實現精裝修設計管控
關于BIM的討論大都集中在建筑的外部設計以及BIM對于建筑設計的眾多益處上。行業內已經了解了實體模型(massing modle)、幕墻、富有表現力的屋面形式以及詳細的墻體剖面。但是BIM在室內設計——如獨特造型,復雜飾面、固定裝置、面積要求、工藝選擇、家具擺設、藝術品陳設的設計上有什么作用呢?通過BIM技術,室內設計和原有的設計工作相比,到底改善了哪些工作呢?
1杜絕漏畫少畫圖紙的現象
原有的裝飾施工圖紙中,圖紙量浩如煙海,但卻經常會發生圖紙沒有畫到表達到的部位,后期施工時,再來變更彌補。增加工程量,業主施工單位相互推諉,產生結算隔閡。
2解決了施工圖中沖突的問題
原有的裝飾施工圖紙中,存在風格沖突或者空間沖突。由于施工圖繪制在單一的平面中進行,往往相鄰墻面或者對面失去了關系。二維表達也經常會忽略了空間關系,造成施工階段做不通的問題。
3比例關系更協調
特別是裝飾立面的進退關系,以往都是用立面圖加剖面來表達,由于都是二維制圖,實體的大小關系,推敲不到位。全三維模型則清晰直觀,能避免這類問題。工作模式的改變。原有的模式下,勞動力分配,基本是主案設計師設計項目,綜合考慮整體項目的風格、色彩、空間布局、設備、人流導向、管理等各方面,接著由付案設計師綜合、深入、深化方案。同時繪制立體效果圖,最后由施工圖成員根據方案,繪制施工圖。
4重新整合了團隊配置
在BIM工作環境下,團隊成員可以對逐步完成的模型協同工作,大家都在統一的模型下出謀劃策,解放了枯燥的重復勞動,釋放了思維。這種工作模式,全新配置了人員工作崗位,促進了團隊協作的能力。
5增強了團隊凝聚力
BIM的主要工作方式是協同。通過這樣的模式,同事間增加了交流,或許是圍坐在模型大屏幕前,反復的商量和推敲,占據了主要工作時間,真正釋放了設計師的靈感,在不斷思維碰撞的過程中解決問題。充分利用模型中豐富可靠的信息。信息是BIM技術的核心。新的技術,使得模型中附帶了大量信息,給下游的工作團隊帶來極大的便利。
可以帶來如此價值的BIM技術,難怪王石也這樣急迫的推進BIM在萬科項目中的應用。正如他所說:“BIM技術讓房地產機會仍然存在!”這次,萬科又領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