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杭州樓市限于低迷,開發商焦頭爛額之時,以北京為代表的一線城市的房價仍持續上揚。相較于北京房地產業的紅火,更顯示出杭州樓市的沉寂。遙想當年,作為中國房地產業的一個指標性城市,杭州的房地產業以及杭州的房價,一度也曾牛氣沖天,甚至大有晉升一線城市的氣概。短短幾年時間,杭州房價就從一個頂峰回落到如今的平民化市場。對開發商來說,如此下滑的市場形成對其嚴峻的考驗。
記者曾與眾多外來開發商探討過杭州的樓市,尤其是去年來到杭州高價拿地的開發商,他們普遍有種錯覺之感。有開發商曾告訴過記者,他們來杭州前,印象中完全是搶房搶瘋的畫面,這與杭州樓市早年的瘋狂如出一轍,但卻已不吻合如今杭州樓市的形象。比照杭州與北京樓市的變化,可能并不是件特別有參考價值的事情,因為兩個城市的體量不同,定位不同,積聚財富的能力不同等等,但作為當時號稱北上廣深之后的“第五城”,杭州的樓市也曾引領中國樓市,從這個角度說,把現在的杭州與現在的北京比較,仍具備相當的價值。為了讓這種比較更接地氣,記者特地把在北京市場占有率第一位的首開地產作為樣本,來展示北京樓市與杭州樓市不一樣的發展軌跡。
而在記者看來,杭州過早開放的市場,在一定程度上羈絆了杭州房企的壯大。
前幾天,杭州乃至全國樓市最大的事件,莫過于綠城與融創之間的股權交易。撇開交易本身不提,宋衛平賣綠城,對于很多浙江人來說,在情感上多少都是種打擊。作為浙江規模最大的房地產企業,隨著綠城的易主,浙江已經不存在全國范圍內夠得上“大鱷級”的房地產企業了,這表明,經過10多年的發展后,浙江的房地產企業都沒有做大。在杭州,我們事實上也早已發現類似的情況,這些年,越來越多的本土房企收縮規模,甚至在市場上銷聲匿跡了。這一方面可能與本土房企的發展理念有關,但另一方面可能也與本土市場的過早拱手相讓有關。
以杭州為例,是最早實行土地招拍掛的城市,這個時間點還在1999年。對于未來房地產業的發展而言,土地招拍掛是件里程碑式的事情,這表明整個土地出讓制度的公開透明。但也正因為如此,所有的企業都可以來到杭州,杭州本身也會出現大量的同類競爭企業,杭州市場從一開始就是個充分競爭的市場。這一方面是促使了杭州的開發商在產品方面更好的投入,即便到今天,杭州房產品的品質,仍是全國學習的對象;但另一方面,也制約了杭州房企的發展。很顯然,過早規范的市場,房企要付出的成本更高,彼此間的掣肘也更多。杭州房企因為過早的規范化,而吃到頭口水,但最終卻沒能養壯自己。
與杭州相比,全國性的土地招拍掛啟動于2005年,北京市場也是到這個時候才將土地出讓制度化。這讓很多企業獲益匪淺。首開地產可能杭州人還未必聽說過,但在北京是絕對的“一哥”。首開地產至今已走過34年的歷程,是中國最老牌的開發商之一。作為北京最大的房地產開發企業,首開地產累計竣工面積已超4000萬平方米,其中40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居住區達30多個。毫不夸張地說,在北京近一半土地上,都曾留下過首開地產的開發足跡。首開地產能有如此的成就,這跟當時整個北京市場的相對封閉有關,提供給了首開地產巨大的練好內功的時間。記者曾去首開地產在北京南二環的一個項目——首開·璞瑅參觀過。這個項目是首開地產開發方莊特大型片區城市住區的尾聲項目,方莊特大型片區城市住區,共開發面積逾400萬平方米,這其中首開地產承擔了300萬平方米的開發量。從1995年開始,首開地產就介入該片區的開發,開發時間前后延續20年,房價也從當初的幾千元/平方米,漲到如今的60000多元/平方米。可以說,現在在方莊生活,目之所及,都是首開地產提供的。我們過往一直再說城市運營商,首開地產至于整個方莊的影響,就是種典型的“城市運營商”的操盤手法。
在這種積累過程中,首開地產本身也獲得長足的進步,甚至在一個更大的空間內,完成對整個城市的改良。歷史上,首開地產承接了奧運村、亞運村、大運村的開發建設,設計承建了國家體育館、五棵松文化體育中心、五棵松文化體育中心、奧林匹克水上公園等國際級體育盛會的相關場館。其中奧運村、國家體育館、奧林匹克水上公園等項目曾多次獲得魯班獎、詹天佑獎,國家體育館更是入選“北京當代十大建筑”,成為北京最負盛名的地標建筑之一。因此,如今說到首開地產,更多的人把其解讀成“奧運地產”。
反觀杭州的房企業,鮮有機會參與大片的土地開發,在大城市比比皆是的超級大盤,在杭州并不多見,尤其是百萬平方米左右的大盤,在杭州更是鳳毛麟角。杭州的房企,在城市化進程中,早年除了住宅,參與的程度其實很低。這也讓杭州的房企業,普遍缺乏原始積累的階段。加上提前啟動的杭州地產市場,也能讓其吃飽,走出去的意愿也不足,最終造成杭州的房企,除了在房產品方面一枝獨秀外,在其他方面相對落后的現狀,尤其是開發理念的落后。
首開地產也是去年來到杭州的,并且一落子就布局三個項目,堪稱大手筆。一個位處老城區德勝路之上,另一個位處有“杭州徐家匯”之稱的申花板塊,第三個位處半山田園板塊。以西、東、北三大方位完成對杭州城的包圍,這顯然讓杭州房企業羨慕,杭州房企如今鮮有企業能在一個城市同時上馬三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