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隨著國家建筑節能標準對門窗性能要求的提升,門窗行業的生產模式正在經歷一場變革。
江蘇元大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節能門窗部技術總監劉寶昆近日向中國房地產報記者透露,5月中旬,他將在河北省高碑店中國國際門窗城與玻璃企業、型材企業、門窗企業商談,成立一個研發團隊,協作完成公司最新研發的第二代玻璃鋼木復合系統門窗樣品的生產。
在整個合作過程中,劉寶昆的工作就是提供技術支持,他們公司的定位就是門窗系統供應商,系統供應商可以自己生產具體的門窗產品,也可以只是向合作伙伴輸出自己的研發成果。
業內人士向中國房地產報記者解釋,中小型門窗廠家甚至一些大型的門窗企業,往往無法以一己之力去研發高性能的門窗及其配套系統,如各門窗廠家各自進行門窗檢測以及性能認證也是費用高昂。系統門窗企業由此應運而生,通過整合上游供應鏈資源,打造專業的技術及研發團隊,通過產品開發及應用研究,向門窗廠家及建筑施工方輸出全套的門窗系統解決方案。
另有知情人士亦向中國房地產報記者透露,目前系統門窗鑒于成本原因,在國內的推廣并不很好,開發商的積極性并不高。劉寶昆告訴中國房地產報記者,商談的具體結果并不確定,要看型材企業、門窗企業的興趣。
行業發展的必然
確切地說,系統門窗企業的出現是國內門窗行業發展的必然產物。
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鋁門窗幕墻委員會主任黃圻告訴中國房地產報記者,國內的門窗發展也分幾個階段:最早的時候沒有品牌,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門窗企業基本以買通用材為主,通用材就是鋁型材廠“拿來”國外的型材樣本,仿造生產出型材后賣給門窗企業,這個階段沒有專利,因為都是模仿國外的產品。
之后,門窗企業慢慢發現這種窗戶的質量很差,加上國家建筑節能對門窗要求的提高,門窗企業就開始自己做研發,形成自己企業獨有的專利產品,然后委托型材廠加工,但前提是型材廠只能給他自己加工,一旦賣給其他人,就是侵權。如此一來,一些門窗企業就慢慢形成自己獨有的產品。
“這個方向是對的,建筑節能要求門窗改造,首先型材必須改進,包括斷面鏈接方式、五金配件等都要改進。”黃圻說,改進的結果就是門窗行業開始出現個性化的產品。
如此一來,整個門窗行業的企業就面臨這樣一個形勢,一方面由于專利限制,去拿別人的型材是不允許的;另外之前共有通用的那些型材已不能滿足建筑節能的要求了。怎么辦?一種方法就是與有技術的門窗企業進行合作。
黃圻稱,這種合作的另外一個背景是,并不是所有的門窗企業都應該專注于研發。門窗產品的研發,一方面需要花費幾年的時間;另一方面,一款窗戶可能需要十幾個型材,而每一個型材都需要開模具,浪費嚴重;此外,研發的最終結果可能并不理想,因為門窗產品的研發還需要一些經驗的積累。
“中小企業盲目地投資研發是沒有必要的,屬于低端重復,浪費了大量的人力和成本。”黃圻表示,在此情況下,假如行業內有幾家大型公司組織這方面的人才花時間和精力去研發,加上反復的測試和認證,結果良好,就可以在業內合作或者轉讓這種技術。在此背景下,這種提供技術服務支持的系統門窗公司開始出現。
從“組裝機”到“品牌機”
國內門窗產品,無論是鋁合金門窗、還是塑鋼窗都是“舶來品”,系統門窗更是如此。
在德國,“系統”的概念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已被提出和應用,用來簡化生產流程、確保門窗質量。如今,幾乎只有經過CE認證(一種安全認證標志,被視為制造商打開并進入歐洲市場的護照)的系統門窗才能在歐洲市場上進行銷售。
歐洲系統門窗公司旭格、海德魯等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陸續進入中國市場。德國旭格國際集團全球技術支持總監Peter Stockbrügger告訴中國房地產報記者,“系統”代表著符合一定規范、標準和要求的產品。系統供應商在產品推出市場前,應當確保門窗的每一個組件(包括型材、五金件、膠條、隔熱條等)都是經過測試和認證的。旭格系統的性能參數(穩定性、隔熱性、隔音性、防水性、氣密性等)在其產品手冊中都有一一列明。
另外,中國房地產報記者與業內多位專家溝通了解,“系統”的核心在于研發。國外大多數系統門窗公司都有非常完善的研發中心,研發的資金亦是它們成本的最主要組成部分。系統供應商輸出的不完全是產品,更多的是技術。需要考慮門窗如何適應氣候,五金、型材、密封產品等如何配比達到最優節能性,甚至需要應對當地特殊的氣候條件和地理條件。
然而,據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秘書長劉哲介紹,目前國內大多數門窗制造企業只是按照建設單位的指定要求生產門窗,門窗質量既得不到保證,節能性也很差,致使中國的門窗企業不能建立自己的品牌。系統門窗的推廣,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有效促進國內建筑門窗企業戰略轉型,并在研發方式和商業模式上進行創新。
劉寶昆則用“組裝機”和“品牌機”來形容普通門窗與系統門窗。系統門窗不僅是各種優質材料的組合,更是一個性能系統的有機組合。Peter Stockbrügger說,“系統”不僅包含了材料本身,更是軟件、技術文獻、機器等一系列相關配套服務的有機整體。
不過,在黃圻看來,國內門窗行業最近有一種將系統門窗神秘化的趨勢。黃圻曾考察過多個國家的系統門窗公司,他表示,系統門窗與普通門窗都是門窗,只不過國外將其系列化、系統化,即一個公司要研發適應不同氣候、不同高度要求的各種門窗。
黃圻以德國旭格門窗為例,旭格自己一平方米的門窗都不生產,它主要以研發為主,研發適應世界各地不同氣候、不同使用環境要求的門窗,將產品分為不同系列,然后世界各地找合作伙伴。合作后比如北京屬于寒冷地區,保溫要求比較高,在這個前提下就將研發的一款窗戶推薦給客戶;假如與廣東企業合作,就要符合夏熱冬暖的氣候特征,遮陽、水密性要求比較高,就將另外一款窗戶推薦給客戶。
因此,當國內門窗公司貝克洛的企業負責人咨詢黃圻“系統門窗應該怎么做”時,黃圻直接告知“你還缺少什么產品,就應該還要再做什么”。
黃圻還澄清一點,就是系統門窗公司的模式也不是固定的,國內很多人目前將系統公司說法歪曲了,好像系統公司一定是一種什么樣的模式,或者是中國的系統公司一定要打造某種模式。
據悉,國外比較著名的系統門窗公司發展模式也不盡相同。旭格只是自己做設計,同時做一些物流和配置,自己不生產門窗,型材、設備、配件都是采購;日本的YKK(威可楷)除了做設計之外,也做型材、五金件,甚至特殊膠條也自己來做,同時也生產一部分門窗。
“現實很骨感”
系統門窗國內的應用現狀如何呢?中國房地產報記者從相關渠道了解確認,系統門窗產品在歐洲建筑市場的應用比例高達70%以上,而我國仍處于起步階段,應用比例不足1%。
成本是主要原因。提及系統門窗,北京龍湖置業有限公司造價采購部主任招采工程師張江波直言,這些系統窗的價格比較高,一般分三個檔次,每平方米分別在1000元左右、1100元~1200元、1500元~2000元,“我們很少接觸這些門窗,不是我們用的產品”。
張江波所在的部門更關注成本,按照成本與質量的比重,在門窗的材料配置中依次關注型材、玻璃、五金件、輔材、鋼副框。在建筑節能要求這一基本門檻的基礎上,計算不同材料的搭配成本,然后會選擇造價最低的產品。
陽光壹佰置業集團采購部經理助理王才智則表示,開發商對于門窗的關注點,排在前三位的分別為:滿足政府節能及規范的要求;一般住宅考慮成本造價,高檔住宅考慮客戶感受;一般住宅考慮兼顧門窗及外立面的美觀。Peter Stockbrügge也表示,“系統產品”相對來說在價格上肯定會更貴。畢竟系統門窗在推出市場前需要經過上千次的測試,最終得到各項認證。這就意味著系統公司不得不在研發和測試上投入更多的經費。
不過,Peter Stockbrügge也指出,門窗產品所有的測試和認證工作都由系統公司在前期完成,這也為投資者和開發商節省時間、精力與費用,并且確保安全性,從而最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在德國有這樣一句諺語,想買便宜的,那就準備買兩次吧。”Peter Stockbrügge幽默地闡述。
據貝克洛門窗官方網站上的資料顯示,市場逐漸擴大使得系統門窗研發的邊際成本在逐步降低。以一套100平方米的住宅為例,其應用門窗面積一般在15平方米左右(主要用于建筑外立面),系統門窗價格在1500元~2000元/平方米,比高質量的普通門窗貴大概500元~1200元/平方米。像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目前房地產價格為每平方米2萬元~3萬元,二線城市為5000元~15000元,每平方米建筑面積只需增加150元左右,這對動輒上萬元的房地產銷售價格微乎其微。
黃圻向中國房地產報記者回憶,在15年前的一次設計師會議上他就指出,當時北京的房價是4000元/平方米,用的窗戶至少應該是400元/平方米,但當時用的是200元的;現在北京的房價甚至到了4萬元/平方米,用的窗戶才600元/平方米,“太不匹配了,中國門窗行業發展水平這么低,歸根結底就是應用水平低,開發商不去用好窗戶。”不過,張江波告訴中國房地產報記者,現在開發商拿地都很貴,不像之前拿地價格比較低的時候,可以用高配置吸引客戶,達到快速賣房的目的。“現在雖然房價很高尤其是一線城市,但是地價占很大比重,建安成本沒怎么變動,減去地價,剩余的材料采購成本很有限,所以現在開發商都在細挖成本。”
借力綠色建筑
系統門窗是從一樘完整的、系統的門窗出發來達到綜合性能最優,而開發商的出發點是將一樘門窗打散,在滿足建筑節能任務的前提下選擇成本最優。不過,系統供應商與開發商未來會有一個交集,就是系統節能的要求。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設計院綠色建筑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振華告訴中國房地產報記者,綠色建筑對門窗的最大要求就是節能,主要影響因素就是材質、玻璃,而氣密性與水密性則與加工精度、密封條有關;另外的要求就是聲、光、熱,綠色建筑通過這些方面提高建筑的舒適度。“這是綠色建筑標準中對門窗的要求,門窗企業應該在這些方面提高產品綜合性能。”
根據綠色建筑對門窗的要求,一直在研究綠色建筑與綠色開發的上海朗思人居建筑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束健則提出,門窗在綠色建筑中是一個整體系統。“目前門窗行業出現了一個偏差,總是聚焦在每一個材料的保溫性能,比如型材、玻璃、膠條這些散件上,但這些散件組合之后門窗整體K值(傳熱系數)是多少,這個很關鍵。”
對于門窗體系K值,束健帶領的團隊也一直在做研究,將門窗不同散件搭配之后,結合施工工藝做模擬計算,最后得出門窗系統的K值。在對外提供服務的過程中,確定系統K值后,束健會將對應的每一項散件的參數告知客戶,這樣系統整體解決方案的成本才是最優的。“加強門窗系統的節能性,增加成本并不多,但建筑保溫性能效益最大。”束健說。
江蘇源盛復合材料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經理范賢俊告訴中國房地產報記者,綠色保溫的最終追求是安裝在墻體上門窗的K值最優,單獨追求型材、玻璃等散件的保溫性能沒有意義,這些散件固然影響著整窗的保溫性能,但門窗結構、組裝安裝等同樣是影響整窗K值的關鍵因素。
隨著北京建筑節能標準的提升,王才智表示,為了達到寒冷地區建筑節能標準,開發商一是會考慮選擇塑鋼窗;二是會考慮系統窗或者非系統窗但提高玻璃隔熱系數;三是高檔住宅會考慮用進口系統窗或鋁木復合門窗。“說到底還是要解決型材和玻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