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有近萬家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倒閉;房地產方面,自2010年4月至今仍然持續的房地產調控愈演愈烈,“限購令”從一線城市下達至二、三線城市。同時,信貸緊縮、人民幣匯率升值幅度加快、生產力成本提高、原材料價格上漲等,這些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是否意味著“寒冬”已至?
今年,從第二季度開始,整個經濟增長的速度在放緩,中小企業生存壓力增大。在泛家居行業中,很多門廠關閉、地板廠歇業。樓梯行業還算好的,倒閉的企業很少。以往數據表明,小企業每年平均倒閉5%到8%;遇到好的年份,可能有5%到6%倒閉;在經濟低迷時期可能達到8%到10%。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優勝劣汰是法則。但到底是外部環境出現了問題,還是中小企業自身出現了問題?實際上,根本的原因在于:過去,中小型企業走的是低端路線,沒有樹立品牌,產品的附加值極低,企業賺的只是“辛苦錢”。
手握資金過冬“不差錢”
企業一方面可以放緩節奏,減少投資,增加“過冬”的能量儲備;另一方面,手頭預備現金流,以應對“寒潮”的侵襲。企業在資金充裕的時候借款容易,銀行還會上門服務;一旦陷入經營困境,往往是大銀行不貸、小銀行“搖頭”。充足的現金流是企業正常運轉的保證,在經濟危機的情況下,強化“現金為王”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不少樓梯企業陷入做不大的困局,因此,轉行到可以相對進行規模化生產的、地板、護墻板、整木家裝的企業越來越多。但是,筆者認為,“做精做強不做大”仍是中小企業應該考慮的核心問題。企業首先需要對自身業務進行梳理,審視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不是盲目地擴張。雖然所投資的新行業都和木制品相關,但是新業務的整合、額外資金的投入、短期內利潤能否達到理想效果等都具有不確定性。設備、人才、技術都是一個關口,需要大量資金。如:許多樓梯企業轉做木門,但是在資金、整體實力、品牌及價格等方面都沒有太大的優勢。
事實上,企業可以選擇將資金投入到原材料儲備等方面,等危機過去再考慮多元化投資。
除了橫向的多元化投資,還有垂直化投資。大的樓梯企業往往會選擇垂直化發展,從立柱雕刻、踏板、扶手、大梁到組裝、噴漆,形成“一條龍”作業,其優勢在于既可以充分保證產品質量,又可以逐漸形成自身獨特的產品文化,但同時也存在產品線過長、定制化類別復雜、人力資源壓力過大、資源消耗太多等情況,讓許多企業力不從心。
此外,對于一些自己不擅長的行業或非核心競爭力的業務,企業可以進行外包或者采購,成本降低、質量有保證,何樂而不為?湖州家伴侶樓梯充分發揮南潯樓梯的優勢,把立柱、扶手交給配套企業生產,自身則著重于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耐刮擦環保烤漆線等新技術的應用,使其得到飛速發展。
總之,無論是籌集資金還是投資其他項目,樓梯企業都必須深思熟慮,看準了再進行。
“抱團”發展降低生產成本
“抱團”發展指的是在樓梯企業相對集中的區域,大家可以團結合作,共度難關。目前,廣東樓梯協會、西南樓梯行業聯盟、上海樓梯協會、河北樓梯協會及寧波樓梯商會等都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協會或者商會的建立,使各企業之間形成了有效的連接,推動了行業健康、有序地發展。
梯企“抱團”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集體采購原材料,以降低成本。樓梯企業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為櫸木、紅橡、花梨、紫檀等,如果聯合起來購買,在量上可以增加談判的籌碼。無論是價格、質量都是單個企業采購所無法比擬的。此外,在物流、包裝等方面,也可以降低成本。
2.增加人才交流,人工資源可以得到合理配置。在一定時期的正常生產中,有的企業業務繁忙,有的企業訂單不足、人員閑置。因此,企業之間可以達成一個協議,以暫借或租借的方式,把工人進行合理的調度、利用,這避免了各企業之間“互挖墻腳”的情況出現。
3.整梯企業可以優先使用當地協會配套企業的產品,促進協會內企業的合作與交流。
4.“抱團”開拓異地市場。假如立柱企業進去了,可帶動踏板企業進入。不同檔次的企業也可互相搭配,形成共同繁榮的局面。
“抱團”最重要的是加強企業之間的交流、溝通,成員企業間互相走訪,打破同門不相來往的局面,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寧波樓梯協會企業聯合起來,將產業基地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是“抱團”發展的成功典范。企業“過冬”的方法很多,不外乎降低成本、多方面尋找利潤突破點等,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最后能夠生存下來的就是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