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表示:"經過貨幣政策的‘大轉向’,我們有必要思考和研究一下貨幣政策的作用問題,即我們能否有效地控制流動性的問題。我們以經濟危機為區分線,之前是流動性過剩,之后流動性就突然消失了。事實上,我們在危機之前,對于流動性過剩的問題控制得并不好,我們幾乎把十八般武藝都使出來了。" 據了解,在此輪針對防范經濟由偏快轉向過熱風險的宏觀調控過程中,央行采取了包括調高利率、調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操作發行央票在內幾乎所有的措施,希冀借此來抑制流動性,但物價卻在一次次調控中保持著高位,直到經濟危機出現。 而對于自去年下半年開始,央行不斷下調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的實際效果,李揚持相對謹慎的看法。他表示:"如果當社會上的流動性突然消失,資金比較緊張的情況出現,也不太能夠有效地解決通貨緊縮。" 實際上,李揚所指出的情況就是貨幣學中的"流動性陷阱"。而他也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目前中國經濟的確存在進入"流動性陷阱"的風險和可能,而主要原因是銀行惜貸,因為在經濟危機的情形下,銀行依照常理都會以現金為王,而這就讓我們逐漸體會到流動性的問題是一個狀態導致數量變化的問題,所以只有改變狀態,提高信心才是第一重要的任務,而采取什么措施是第二位的。 在李揚看來,貨幣政策如果解決通貨膨脹方面有一定的作用,那么在解決通貨緊縮方面是基本沒有太大作用。通貨緊縮的問題,中國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過后已經經歷過,現在又初顯端倪,我們也看到了類似的情況。 近期上海證券研究所首席宏觀分析師胡月曉撰寫的報告指出:"當前擴張貨幣政策的激勵作用已降低,進一步降低利率對總需求的擴張作用已不大。2008年6月后,經濟基本面變化已使社會投資需求迅速降低,再采用貨幣激勵手段,功效已完全失去,警惕中國的貨幣政策流動性陷阱風險迫在眉睫,目前經濟正游蕩于流動性陷阱邊緣。" 那么,為什么中國經濟的貨幣供應量流動性狀態會在短時間內出現轉變呢?李揚認為,美國發生金融危機成了中國經濟下滑的一個方便的口實,如果我們冷靜地看,中國經濟下滑一部分原因在于美國金融危機,更多的原因在于我們自己。 應當反思此輪宏觀調控得失 經過央行多次"降息調率",2008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內容被進一步明確。 事實上,中央政府和央行一年內三變宏觀調控"口徑",貨幣政策轉向之快,多年來實屬罕見。 "貨幣政策在此次危機前后相反的矛盾現象讓我們深入考慮,流動性到底是什么,怎么解決流動性不平衡的狀態,全世界的貨幣政策,我們看到了效率都在遞減,而我們中國在轉型之中,因此貨幣政策效率遞減的問題更突出一些,所以我們需要改變我們調控的模式。"李揚對于一年來的貨幣政策這樣認為。 面對2008年中國貨幣政策的"大轉向",李揚覺得應該有所反思。他表示,2007年下半年就業已經不好,但是由于當時物價不斷地上漲,導致我們把目光主要集中在物價上,央行依然不斷地采取越來越嚴厲的宏觀調控措施,以至于目前中國經濟下滑得比較厲害。我們反過來想,如果當時把就業這個問題放在一個更為重要的位置上,如果我們用就業的指標來確定我們宏觀調控的方向,那現在情況可能是不太一樣的了。 李揚明確表示,應該總結此次宏觀調控的效果,應該把焦點放在宏觀政策目標上。除此之外,調控的對象、手段和傳導機制都需要調整。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
門窗幕墻網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