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山雨欲來。美國財政刺激法案仍將在今天簽署,其中包含"購買美國貨"條款也如期生效。昨日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姚堅對此深表擔憂。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受害最大的行業或是家具和木制品,其次為橡膠制品和服裝鞋類。 防御之盾在哪里?雖然中國可通過對進口美國產品設限的方式進行反制,但對于上述行業比重甚高的廣東來說,政府和企業都應及早主動調整。企業積極轉內銷,地方政府則可加大對相關行業的支持。 貿易保護向新興市場蔓延 上周通過的美國財政刺激法案將于今日簽署,其中頗受爭議的"購買美國貨"條款會如期生效,那么近來對于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擔憂恐將成為現實。 該條款規定,由刺激計劃提供資金的公共建設工程所采用的幾乎全部制成品必須從美國公司采購。雖然一條附加條款確保了該計劃不會違反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相關規定,但是,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并不在WTO的政府采購規則涵蓋范圍之內。 不景氣的經濟是滋生保護主義的溫床,然而保護主義會進一步阻礙世界貿易的復蘇,而且WTO等相關協議也對此有所制約。據此,高盛旗下的高華經濟研究部認為,極端保護主義不太可能死灰復燃。然而,其他>其他>其他形式的保護主義仍會出現,例如政府保護國內工業的舉措、競爭性的貨幣貶值等。 "購買美國貨"的條款或許只是個開頭。香港工業總會副主席劉展灝就告訴本報,美國接下來還可能會進一步加大對玩具等其他產品的進口限制。《財經》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則對本報表示,不只發達國家,包括印度在內的新興市場可能也會采取保護主義。事實上,印度已經于1月23日宣布禁止從中國進口玩具,為期六個月。巴西政府也在1月27日宣布,將對包括玩具、鞋子、成衣和照相機在內的24種進口產品實行許可證制度。 家具、服裝鞋類或受害最大 受金融危機和美國消費者"去杠桿化"的影響,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從2007年的19.1%下降到了2008年的17.7%,但仍是僅次于歐盟的中國第二大出口目的地。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勢力抬頭,中國無疑首當其沖。 沈明高認為,相對于全面貿易戰來說,目前中美更有可能發生的是部分行業、小規模的貿易摩擦。那么當局部摩擦發生時,我國哪些行業最為脆弱?可從兩個基本指標來分析。 首先是該行業(或產品)對美出口占美國同行業進口的比重。該比重越大,或者該比重上升的幅度越大,遭遇美國貿易壁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與1997年相比,2008年中國對美國出口占美國進口的比重全面、大幅度上升,比重最大的前六個行業分別是家具(48.2%)、金屬加工制品(47.4%)、服裝鞋類(41.8%)、紡織品(33.6%)、非電子機器設備(29.2%)和機電產品(26.5%)。而比重上升最快的六個行業中,鋼鐵、橡膠制品和木制品等三個行業的比重已經超過了10%.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國的鋼鐵、木制品和家具業很可能最先承受美國貿易保護的打擊,而金屬加工制品、服裝鞋類、紡織品和橡膠制品也面臨較大的風險。 其次,中國分行業(或產品)對美出口占國內同行業出口的比重越大,中國相關行業出口受外需制約大幅下滑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中國對美國出口的比重在過去十多年中基本保持穩定,從行業來看,家具、機電產品、非電子機器設備和服裝鞋類對美國出口的比重自1997年以來還出現了較大的下降。然而,由于2008年中國家具和木制品對美國出口占中國同行業全部出口的比重依然最大,分別為48.2%和33.2%,美國貿易保護對這兩個行業在量上的影響將是最大的,其次可能是橡膠制品和服裝鞋類,比重分別為28.9%和27.9%. 綜合來看,在美國貿易保護主義侵襲下,中國受害最大的行業或是家具和木制品,其次為橡膠制品和服裝鞋類。 中國商務部深表擔憂 保護主義帶來的傷害看來無可避免,但顯然不能坐以待斃。 最直接的方法是遏制保護主義本身。16日,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姚堅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對于某些國家在經濟刺激計劃中對本國產品給予優惠政策的做法深表擔憂。除此之外,劉展灝希望,我國政府與美國談判,要求其放棄對中國采取保護主義。 若遏制無效,則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沈明高認為,中國可以針對美國局部的貿易保護主義采取反制措施,其中最簡單的辦法是對進口美國產品設限。在中國進口的美國產品中,占美國行業出口最大的為礦產品、其他原材料、辦公和通訊設備、食品,如果中國減少這些產品的進口,將對美國出口構成較大的壓力。 但是,對于眾多廣東出口企業來說,最合適的辦法是盡快主動調整應對。沈明高建議,地方政府應加大對相關行業的支持,此時不應一味淘汰所謂低端制造業,而應幫助企業轉型,提高產品質量,開拓內銷市場。同時放開對服務市場以及民間資本的限制,激發市場活力。企業應根據自身情況,積極調整銷售策略,收縮出口比例,積極尋找內銷渠道。 劉展灝也表示,面對發達國家甚至新興市場的保護主義態勢,企業確應及早主動轉型,積極發展內銷。同時也希望政府予以更多支持。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
門窗幕墻網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